大家一起读名著:《水浒传》之施耐庵、金圣叹、楔子

【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汉族,施耐庵祖籍江苏泰州海陵县,出生于江苏兴化。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作家。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为《水浒传》。


【金圣叹】

        金圣叹生于1608年三月三日(4月17日),幼年生活优裕,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后应科试。改称金人瑞考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评注不少古典,奇才也。传在今河北省阜城县曾有衣冠冢一座。

        顺治十七年(1660年),皇帝对金圣叹的作品加以赞美“此事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他听说后,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随后苏州府吴县调来新县令任维初对欠税者用重刑又高价售出公粮于百姓,激起民怨。民众假借顺治驾崩契机,组织反贪游行,后百多名秀才於第三日往孔庙哭庙,发泄不满,后向巡抚朱国治呈揭帖告发县令。谁知朱任二人早已勾结,捕18名核心人物,反向朝廷告秀才们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要求严惩。处“斩立决”(顺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1661年8月7日),法场-江宁-三山街,其中一人为金圣叹也,后任维初因犯另案被斩,朱国治被吴三桂兵杀并分食其肉,骸骨无存。

      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


【楔子】

1、何为“楔子”?

      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或者说引出正文或是为正文做铺垫。

2、我对金圣叹版《水浒传》楔子的解读与思考。

  (1)  “楔子”部分,金圣叹由“水浒”的名字的缘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引出《孟子》中对伯夷、太公这样的圣贤居北海、东海之滨以躲避商纣的行为并不赞同。他认为商纣虽然不善良,但是不能够逃避他;海滨虽然遥远,仍然是商纣的领土。伯夷、太公倡议大家离开故土去开辟新领地,即使因为他们是圣人,也不是什么高尚的节操。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反传统观点(见知识链接中对伯夷、姜子牙的简介),由楔子部分的一个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金圣叹确实是奔放不羁、手眼独出的,他不盲目从众、不愚信权威。

知识链接:

伯夷(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西一带)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已死,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齐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养老,与周文王关系良好。后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满武王身为藩属讨伐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力谏。武王不听,不久周灭亡商朝。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2)反之,金圣叹对孟子的评价并不高,他认为孟子虽然学习孔子,但不如孔子:“若孔子……殆不止于伯夷、太公居海避纣之志矣。”孔子的志向是远远大于孟子的。

(3)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作者一定是受尽了人间的冤屈和痛苦才能作下此书:“则是为此书者之胸中,吾不知其有何等冤苦”,作者将心中满腔的怒火与不满投注于108人身上,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整部《水浒传》动辄描写鲜血淋淋场景、杀人吃人情节的原因吧。作者内心压抑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通过非理性的宣泄,酣畅无比。

(4)《水浒传》楔子部分的主要内容:仁宗嘉佑三年,瘟疫盛行,洪太尉奉皇帝命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来朝禳疫。 洪太尉上山求见天师不成。回至方丈,不顾众道士劝阻,打开“伏魔之殿”,放出妖魔,遂致大祸。他吩咐从人,隐瞒走妖魔一节,假报天师除尽瘟疫,得到仁宗赏赐。

        在这个情节中,出现了同学们熟知的范仲淹,他当时官任参知政事,是他上奏皇帝请张真人来朝禳疫。这里的范仲淹上奏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因为整部《水浒传》都是虚构的故事,作者故意在虚构的故事中加入真实的历史人物,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真真假假、亦虚亦实的艺术效果。

      洪太尉打开“伏魔之殿”的情节极具奇幻色彩,和《魔戒》(指环王)一样,水浒108英雄的产生一定是有恶出现,只有有了恶才需要英雄,才能体现英雄的价值。而恶的产生一定先是乱。朝纲一乱,恶人便生。

      楔子部分是《水浒传》整部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小觑。一来楔子作为引子,引出了后续的故事情节:“洪太尉开启了‘伏魔之殿’的地穴,放出了镇锁的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一百零八个魔君”。二来楔子部分出现的人物在后面的内容里都有所映射,例如瞒上欺下的洪太尉像不像高俅、童贯?懦弱胆小自的真人、方丈像不像董将士、小苏学士?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家一起读名著:《水浒传》之施耐庵、金圣叹、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