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从中午开始》--正式写作历程摘抄

1. 第一部(桐城矿务局陈家湾煤矿)

1.1 三天的煎熬,对作品的热枕转而成为对自己怀疑……冷静了下来:冷静的想一想,三天的失败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以致一开始就想吼雷打闪。其实,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哪个高手在开头就大做文章?瞧瞧大师们,他们一开始的叙述是多么平静。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记得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这应该是一个原则。为什么中国当代的许多长篇小说都是虎头蛇尾?道理就在于此。这样看来,不仅开头要平静的进入,就是全书的总布局也应按这个原则来。

《平凡的世界》开头: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散着。时令已块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了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2.

2.1 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但是,没有比这一切更美好的了

2.2 在狂热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状态应该是什么? 那就是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当然绝不可能长期保持这种“ 伟大感”。困难会接踵而来。你一时束手无策。你又感觉自己是多么可笑和渺小。抬头望望桌边上那十几座金字塔。你感到你像儿童在河边的沙地上堆起了几个小土堆。有什么可以自鸣得意的? 难言的羞愧与窘迫。不会长期颓丧,因为你身处战场。停下笔,离开作品,想想其他的事。这时候,来到眼前的常常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而今,你坐在这里从事这样崇高的工作,如果没有一个大的收获,你怎么对得起自己?为什么此刻停下来?记着,你没有权利使自己停顿不前。你为自己立下了森严的法度,布下来天罗地网,你别指望逃脱。重新拿起笔。既失去了“伟大感”也没有渺小感。变为一个纯粹的兢兢业业的工匠,仔细认真检查停顿下来的原因。穿不过去的原因。不断地调整思考的角度。大量地应用“逆向思维”

每一次挫折中的崛起都会提示你重温那个简单的真理: 一次成功往往建立在无数次失败之中。想想看,面前的那些金字塔的建造者,哪一个不是历经艰难挫折才完成了自己的杰作?从开始一直顺利到最后说不定是一种舒舒服服的失败。

伟大感与渺小感,一筹莫展与欣喜若狂,颓丧与振奋,这种种的矛盾心情交织贯串整个写作过程中. ( 贯穿在每个有志做一点事的人心中)

没有时间! 连个半个小时的时间都不敢耽搁。为了约束自己的意志。每天的任务都限制得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定了严厉的 " 狱规”, 绝不可以违犯。

凌晨,万般寂静中,从桌前站立起来,常常感到两眼金星飞溅,腿半天痉挛得挪不开脚步。

躺在床上,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似乎从此倒下就再也爬不起来。想想前面那个遥远得看不见头的目标,不由得心情沮丧。这是最大的安慰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通信录,五十多万字,厚厚一大卷,每晚读几页,等于和这位最敬仰的老人进行一次对话。不断在他的伟大思想中印证和理解自己的许多迷惑和体验,在他那里寻找回答精神问题的答案,寻找鼓舞勇气的力量。想想伟大的前辈们所遇到的更加巨大的困难和精神危机,那么,就不必畏惧,就心平气静地入睡。

我永远记着那个遥远的大雪纷飞的夜晚,我有生第一次用颤抖的手握住我初恋时女朋友的手。那美好的感觉至今如初。我曾和我的女友穿着厚厚的冬装在雨雪弥漫的山野手拉手不停地走啊走,并仰起头让雨点雪花落入我们的肺腑。

现在,身处异乡这孤独的地方,又见雨雪纷纷,两眼便忍不住热辣辣的。无线伤感。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无数美好的过去是再也不能唤回了。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数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地凋谢。

写作中最受折磨的也许是孤独。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体。为了不受干扰的工作,常常要逃避世俗的热闹;可一旦长期先入孤独,又感到痛苦,又感到难以忍受。

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和大悲痛往往都在孤独中产生。孤独中,思维可以不依照逻辑进行。孤独更多地产生人生的诗情——激昂的和伤感伤痛的诗情。孤独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遥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作更透彻的认识和检讨。

极度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整个身体僵硬得如同一块冰。写不下去,痛不欲生,写的顺利,欣喜若狂。这两种时候,都需要一种安慰和体贴。

作为作家,绝不能狭隘地对待各种不同的文学观点和创作,而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只有看清你所处的环境,才有可能看清你自己。别人不是唯一的,你也不是唯一的

从总的方面看,第一部仍然是被冷落的。……另外,按老托尔斯泰的原则,第一部我是有节制的。现在看来,它虽然没有满足批评界的期望,但为我下面的描写和展开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在我心中,三部已是一个统一体,我已经看见了书的全貌。因此,就不能对批评界的意见过分计较,他们只是就现在的第一部发表看法。

第二部( 西安县武装部机关窑洞)

从大战略上说,任何作战过程中的中间部分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它是胜败的关键。

you忽间明白,所谓的' 青年时代“ 就在这瞬间不知不觉地永远结束了。想起了叶赛宁伤感的诗句”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不再是青春少年……“

作为一个有独立人生观的人,我对所看到的一切都并不惊讶(在联邦德国)。我竭力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寻找与我熟悉的那个世界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尤其是人性方面。

一切都是这样好,这样舒适惬意。但我想念中国,想念黄土高原,想念我生活的那个贫困世界里的人们。即使世界上有许多天堂,我也愿在中国当一名乞丐直至葬入它的土地。

访问结束(联邦德国),从北京一下飞机,听见满街嘈唠的中国话,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旋转。走了全世界最富足的地方,但我却更爱贫穷的中国。

对待自己的工作,不仅严肃,而且苛求。一种深远的动力来自对往事的回忆与检讨。时不时想起青少年时期哪些支离破碎的生活,那些盲目狂热情绪支配下的荒唐行为,哪些迷离失落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渺茫物质。……现在我已全然明白,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之旅中,如果走错一步或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掩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潮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图报,不辜负它的厚爱。要格外珍惜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

我第一次严肃地想到了死亡。我看见,死亡的阴影正从天边铺过来……

死亡!当它真正君临人头顶的时候,人才会非常逼近地思考这个问题。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可能变成哲学家和诗人——诗人在伤感地吟唱生命的恋歌,哲学家却理智地说,这是自然法则的胜利。

第三部( 初稿榆林宾馆,抄改陕西甘泉县)

故乡,又回到了你的怀抱!每次走近你,就是走近母亲。你的一切都让人感到亲切和踏实。内心不由得泛起一缕希望的光芒。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不会感到走投无路。故乡,多么好。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故乡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流浪的吉普赛人,也总是把他们的营地视为故乡。在这个创造了你生命的地方,会包容你的一起不幸与苦难。就是生命消失,能和故乡的土地融为一体。也是人最后一个宿愿。

回想起来,从一开始投入这部书到现在,基本是一往如故低保持着真诚而纯净的心灵,就像在初恋一样。尤其是经历身体危机后重新开始工作,根本不再考虑这部书将会给我带来什么,只是全心全意去完成它。完成! 这就是一切。在很大意义上,这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

阳光会烤化意志,使精神上的那种必要的绷紧顷刻间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我是怎样走过来的。在紧张无比的进取中,当我们专心致志往前赶路的时候,往往不会过多留心身后及两旁的一切。而当我们要接近或达到这个目标时,我们才不由得回头看一眼自己所走的旅程。

这是一次漫长的人生孤旅。因此,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返。当然,可以为收获的某些果实而自慰,但也会为不再盛开的花朵而深深地悲伤。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而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无论如何,能走到这一天就是幸福。……

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我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此,这劳动就是平凡的劳动,而不应该有什么了不起的感觉。由此,你写平凡的世界,你也就是这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员,而不是高人一筹。

几年来,我第一次认真地在镜子里看了看自己。我看见了一张陌生的脸。两鬓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发,整个脸苍老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我看见自己泪流满面(路遥此时38岁)

在这一刻里,我什么也没有想,只记起了杰出的德国作家托马斯 曼的几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他也就是好的。"

结尾

一个人要是停留在自己的历史中而不再前行,那是极为可悲的。但是,自己的历史同样应该总结----只有严肃的总结过去,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是的,我刚跨过四十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可以说处在” 正午“ 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

那么,造成依然从中午开始

写于一九九一年初冬至一九九二年初春,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路遥逝世,享年四十二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正式写作历程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