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_兰花气节屈灵均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哼着儿时的回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中不由想起了在此先人欧阳永叔曾在《猗兰操》中写到: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孔子游历众国皆不为所用,归途中见兰花独茂,停车援琴鼓之,便说道:"兰当为王者得,今乃与众草为伍。”并作《猗兰操》,是谁所做在此也再难做分定。

这几句大概的意思是兰花在飘逸着芳香,即使没人采摘幽香的兰花来佩戴,对兰花也毫无妨害。作为一个生长在清谷幽兰之乡的后辈,每每读到孔子的“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便让肃然起敬,我想也就是这两句让不少的文人墨客迷上了兰花,迷上了他的气节,作为自己立德树人的标准。

我想很多出生不在楚地的人来说认识兰花最早可能是《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其中“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算是脍炙人口的了。

苏东坡也曾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苏东坡的母亲其实从小就教给他这个道理,相传小时候有一次苏东坡读《范滂传》时问他母亲说到,假如我学范滂,那么母亲可以学范滂的母亲吗!也许就是因为东坡母亲这种幼时的教育成就这位伟人吧!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彼云云、谩自怨灵均,伤兰植。屈平、子建愤世之不见知,《离骚》常以兰自况,而子建亦谓秋兰可喻桂树冬荣。

看到这首词,我就不得不提及爱兰如命的屈灵均了,这个用一生来诠释兰花气节的君子的笔下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名篇佳作。

我们首先来看看他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吧!

屈原在《离骚》中写到: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九歌》中也写到: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湘夫人》里面也有: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不敢言。

以上都是屈原写兰花的句子了,由此可见屈原一生是多么的爱兰花了,后人很多家长取男孩得名字就取自《楚辞》。

曾有这么一个一个典故:楚怀王年间,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职罢官。他回到了家乡归州,即今湖北省秭归县,住在牛肝马肺峡的南岸,于仙女山下的九畹溪边,办起一所学堂,亲自教授弟子。传说《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就是屈原在此地写的。

话说某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打这里路过,发现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兰花品格高尚,开着淡绿或浅黄的花朵;屈原诲人不倦,舍己忘我地传道授业。一次课间,他抱病讲到国家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弟子们见老师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疼得泪流满面!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

说来也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乡呀,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过度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终于,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

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兰乡里葳蕤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乡亲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经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兰花娘娘也哭肿了眼睛。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兰花的高雅、守节、淡泊、独立不迁,也成为后世儒家道德修养的象征、立身处世的指标。后人既尊屈原为兰花花神,便将兰花视为正气之所宗,以表示对邪恶的怨怼,对权势的忿懑,和对国破家亡的悲愤。目前,在台湾彰化市宝部里有一个屈家村,住了屈忠基等30多户近百位屈原后代,家家户户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都喜欢种养兰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_兰花气节屈灵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