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潇潇雨
【书名】清醒思考的艺术
【阅读时长】30min
【阅读内容】39光环效应,40替代途径,41预测的错觉,42关联谬误(书153-167页)
【三个问题】
1. 招聘面试中,应聘者举止打扮合体,给面试官留下良好印象,被聘用的机会更大,这是受什么思维的影响?怎样纠正?
A:这是受“光环效应”的影响。“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有一个世界级交响乐队这样选择队员:他们让选手在一块幕布后面演奏,通过这样做来避免性别、种族或外貌影响他们的评价。
2.面对专家的预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来应对?
A:专家的预测和权威偏误属于同一类型。我们相信权威,面对权威的时候,人们会调低独立思考的能力。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说:“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对预测持批评态度,就像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3.举例说明直觉思维和有意识的思维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A.人们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直觉思维天然的早于有意识的思维,因为人们都存在“现成偏误”的倾向。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做重要决定的时候不顺从他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原文金句】
1. 如果某人的某一个方面(比如美貌、社会地位、年龄)造成了正面或负面的印象,那么它将“普照”其他的一切,从而过度影响其总体印象。
2. 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
3. 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
4. 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
5. 直觉思维偏好可信的故事,作重要决定时不顺从它们对你是有好处的。
【原文案例】
【今日读书感悟和收获】
1.自家的孩子总是比别人家的孩子漂亮可爱;两个爱得天昏地暗的人,在对方眼中如此完美,即使有人指出他们的不足,你也会认为那种不足是可爱的;你喜欢的人总是比你讨厌的人说的对……这叫做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一面。
光环效应无处不在。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认为专家说的总是具有权威性,明星做广告可信程度会比较高。在小说中主角都自带光环效应,他们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困苦,总会活下去,而且越活越好。比如说张无忌、令狐冲,他们都历经绝地,但是福缘际会,他们不仅活了下去,而且都得到高人指点,练就绝世武功,且艳福不浅,红颜知己相伴,在事业上取得很高成就后,又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光环效应其实就是我们想要又得不到,然后在别人的身上映照自己内心需求的一种心理活动。广告业非常善于使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因为职业网球运动员为什么会是一个咖啡机专家,这在理性上是无法解释的,但这并不影响广告的成功。
光环效应遮蔽视线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就是贴标签。黑人总是篮球会打得很好,非洲人总是跑得很快,中国人都会功夫,专家说的总是对的。光环效应是指:让某一个方面照花了眼睛,并由此推及全貌。反省一下自己:你曾经因为光环效应丧失过分辨能力吗?
2.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请你时时刻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别拿通过冒险的替代途径获得的成功太当真。
我认为替代途径做得最成功的企业非华为莫属。在中兴折戟沉沙之后,华为成为下一个。然而,华为提前布局,在2003年就开始研发鸿蒙系统和麒麟芯片,并适时推出。因此,华为并没有成为下一个中兴,而是通过替代途径让自己更加的发扬光大。
3.还记得章鱼保罗吗?章鱼保罗在2010 年世界杯一下子成名了,原因在于这条神奇的章鱼竟然七猜七中,准确预测世界杯结局,甚至连爆出冷门也能猜中,这让足球预测专家也望尘莫及。保罗真的是预测专家吗?我们来看另一个思维实验。
我们假设有100万只猴子在股市上投机,他们疯狂的、自然也是纯随机的买卖股票。一年后约一半猴子的投资都赚钱了,另一半亏钱了。第二年这帮猴子又是一半赚钱,另一半亏钱。长此以往,10年后,大约只剩下1000只猴子,他们每次投资都是正确的。20年后,就只剩下一只猴子,每次投资总是正确的,他成了亿万富翁。这只猴子真的是投资预测专家吗?
台湾作家吴念真在他的故事《这些人,那些事》中写了一个算命师“青瞑端”为他算命,说他前世是“菜店查某”,意思是风尘女子,有如下特点:知你“花名”者众,知你本名者寡;恶欢饮交际、喜做家事。赚钱诸事大多在夜间完成,赏钱大爷三教九流,故必须以不同身段、姿态迎合之……几年后经过验证,发现他真是神准。举例来说,多数人知道吴念真这个“笔名”,但不一定知道作者的本名;写文章、写剧本通常是晚上,而投资老板或邀约的导演果然是千百种不同个性的人……
大家都知道预测不靠谱,但是还是有人愿意去预测。因为预测的人不必为错误的预测付出代价,无论是以金钱损失还是以失去好名声的形式,社会给了他们不受约束的预测权利。他们预测错误时没有坏处,但如果预测正确就会带来各种好处。今天,美国雇佣的经济学家的数量是10年前的三倍,但依然无人能准确地预测出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哈佛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说:“预言未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另一种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一无所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