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是一个存储于主板芯片中的程序,保存计算机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开机自检程序和系统自启动程序。
UEFI(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同样的可扩展固件接口),取代了传统的BIOS。
MBR(Master Boot Record,主引导记录),是传统的分区表类型。
MBR分区格式的缺点是不支持容量大于2T的硬盘,BIOS只支持MBR引导系统。
GPT(GUID Partition Table,全局唯一标识分区表),新式磁盘系统分区格式,弥补了MBR的缺点,是基于UEFI使用的磁盘分区架构。
传统方式,所有系统都会支持,缺点是不支持容量超过2T的硬盘
BIOS可以使用GPT分区的硬盘作为资料盘,但是不能引导系统。必须选择小于2T的硬盘并采用MBR分区表安装系统
可以把UEFI设置成Legacy模式,使其支持传统MBR启动,等同于BIOS + MBR。常见修改项为:
1)将Secure Boot Control改为Disabled,表示禁用安全启动,一定不要忘记!!!
2)将Lanch CSM修改为Enabled,表示兼容模式
3)将Boot mode或UEFI mode或Boot List Option改为Legacy,表示传统启动方式
4)OS Optimized Defaults改为Disabled或Other OS,表示禁用默认系统优先显示
如果系统盘大于2T,则必须采用此方式,且系统必须为64位的。
类似于使用微PE制作系统盘,该软件用来作为系统引导用,并将Ubuntu18.04系统镜像文件存入优盘
软件下载地址:EasyBCD
选择最后一个磁盘(例如电脑有CDE盘,最后一个就是E盘),分出一部分空间(例如200G)
需要注意的是,Linux分区和Windows分区不一样,假设之前最后一个磁盘分出的空闲分区为100G,则分区为:
1)/boot:这个是实现双系统的原因,这个是用于启动Ubuntu的目录,里面会有系统的引导文件(几十兆),建议划分200M,格式为ext4
2)swap:这个是Ubuntu的交换区目录,大小一般为内存的2倍左右,用于在电脑内存不足时,系统会调用这部分区域来运行程序
3)/:这个就是Ubuntu的根目录,相当于Windows的C盘,软件默认是装在这里的
4)/home:这个是Ubuntu的其他盘,相当于Windows的D盘
注意,在安装启动的下拉菜单中找到对应的编号,这个编号就是创建/boot文件的区的编号。
因为系统的引导是在/boot分区,所以要用EasyBCD来给它创建启动的时候的选择系统是Windows还是Ubuntu,否则默认直接进如Windows,没有选择项。打开这个软件,在磁盘驱动器下拉菜单选择linux开头的选项(大小为200M左右)即可。
注意Windows下创建空白磁盘分区的时候是最后一个硬盘的最后一个磁盘,其他都一样
将Ubuntu18.04系统镜像文件写入优盘
依然是选择最后一个磁盘
Linux是以文件进行分区,分区类似于划分磁盘大小一样:
1)efi:这个就是实现双系统的原因,这个就是用于启动Ubuntu的目录,里面会有系统的引导文件(几十兆),建议为其划分200M左右,格式为efi
2)swap:这个是Ubuntu的交换区目录,大小一般为内存的2倍左右,用于在电脑内存不足时,系统会调用这部分区域来运行程序
3)/:这个就是Ubuntu的根目录,相当于Windows的C盘,软件默认是装在这里的
4)/home:这个是Ubuntu的其他盘,相当于Windows的D盘
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装启动的下拉菜单中找到对应的编号,这个编号就是创建efi文件的区的编号。Windows系统的启动项也是efi文件,大小是500M左右,创建的Ubuntu系统的引导文件是200M左右,一定要选对!
在Windows下创建空白磁盘分区的时候,注意是最后一块硬盘的最后一个磁盘,并且需要在C盘分出200M的空间来安装启动项,启动项安装在第一个磁盘,后续进系统的时候就不用从boot里面选择Ubuntu启动,比较方便。
可以进入Ubuntu高级选项,选择recovery模式,然后选择grub,然后再选择resume即可进入系统,但这样只是暂时解决了问题。
永久解决:修改/etc/default/grub文件,将其中的quiet splash修改为quit splash nomodeset,保存后退出编辑;然后中端输入sudo update-grub更新该文件即可。参考链接:Ubuntu双系统启动时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