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等于物质生活,那美好又在哪里呢?

       何兆武教授曾经对西南联大那段流亡的日子,进行了回顾:

        我现在也八十多岁了,回想这一生最美好的时候,还是联大那七年,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当然,那也是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一段时期,可是幸福不等于物质生活,尤其不等于钱多,那美好又在哪里呢?

        对于这个问题,何先生接着便自问自答道,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条件应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而除此之外,“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在他看来,只要能秉有这样的心境,便会“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苦,可是觉得非常幸福”。而此后,他又在另一处把联大的成功之处,归结于母校当年享有的自由气氛:

      学生的素质当然也重要,联大学生水平的确不错,但更重要的还是学术的气氛。“江山代有人才出”,人才永远都有,每个时代、每个国家不会差太多,问题是给不给他以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以为,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如果大家都只会念经、背经,开口都说一样的话,那是不可能出任何成果的。当然,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自己想干什么就于什么,那会侵犯到别人,但是在这个范围之内,个人的自由越大越好。

        整个社会的前景倒是不用说,未来一定会更加的美好,但是于个人却不是如此。最近在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生化环材难道真的没有出路吗?难道就只能一直摸黑下去?但是发现想来想去都没有答案,最大的忧虑便是跳坑的成本,这两年考研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计算机,自己之前也想过跨考计算机,但是一直不敢付出行动,生怕会失败。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不断在想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最现实的便是考虑未来的就业,一直认为自己在坑里未来一定没有好的发展,便开始寻找如何脱坑,看了各种贴子,也不断的继续认同生化环材没有大的发展,然后就陷入焦虑,后悔当初报志愿的选择,不断懊恼,不断的荒废时间,形成恶性循环。

         我认为最关键的不是如何脱坑,而是我如何面对这些焦虑,如何去真正静下心来做些事情,这种焦虑只会让我不断的懊恼,自责,却没有任何的帮助。也许现在已经入坑,再脱坑需要很大的努力,但是去努力一点总比一直焦虑的要好。现在还是尽可能不再考虑,如何去脱坑,而是静下心来做些事情,读一读书,和朋友聚一聚,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至少先静下来学一些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让自己真正了解到是否适合计算机相关工作,而不是不断的陷入这种焦虑之中,未来也许很光明,但先消除内在的焦虑。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不等于物质生活,那美好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