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之美,美在无惑

“智者派”(sophistes,又称诡辩家),在古希腊,最早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在《荷马史诗》中,造船工、战船驭手、航船舵手、占星术者、雕刻匠等,都被称作“智者”。后来指称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如诗人、音乐家、医生、自然哲学家等等,也被称为“智者派”。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哥拉等。普罗泰哥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人作为判断事物存在与否、真假、善恶的唯一标准,实际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朴素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01、思辩的起源--城邦下的产物

古希腊城邦制,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现在的国家形式很不一样,它是一种小型社会。不论是就其人口规模,还是地理面积,都很小。比如雅典的城市在公元前5世纪的人口大约30万人,去掉10万人左右的奴隶,减去妇女和儿童,拥有自由民身份的大约4万人,只有他们才拥有政治权利。

城邦与城邦之间紧密联接,形成一个共同体,这种社会形态对政治有很大的影响,各种政治理想都带上了人与人之间休戚与共的特点:政治领域中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和谐、法治和自由。自由是在一个共同的法律之下团结生活,而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在法治之下的和谐而自由的社会中公开和理性的辩论,因此,和谐与秩序便成古希腊哲学中最根本性的观念。对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而言,权利是与个人在社会中所具有的功能或角色相联系的,道德被理解为符合作为共同体中的人的目的,也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随着政治和经济的繁荣,共同体中的人口开始增长,希腊移民开始对毗邻的地区进行殖民,贸易的发展导致了度量衡的标准化,开始铸造钱币,社会差别开始出现,由最初的物物交换,到物币交换,并出现了贷款和利息。有些人发财致富,有些人债台高筑,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经济正义的要求,通常由一个强人开始攫取政权以解决经济危机,这些集权统治者常常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暴君”,他们随心所欲的统治着,这便引起了政治上的不满。到了公元前6世纪,自由民开始要求法律和平等,雅典民主制便正式诞生。也便为借助可感知证据进行的辨论和演绎推理打开了大门…

02、泰勒斯“万物的本原是水”

古希腊哲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泰勒斯,大约与梭伦同时代。这个时期正好是雅典经历过与斯巴达的战争后,民主制宣传失败的社会时期。民主制的失败引发了诸多反思,这时的哲学思辩大多集中在对变化与多样性的本质的思考上。

泰勒斯说‘万物是水’,是在说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什么、多样性之间的统一性又应该是什么(泰勒斯经历了‘战争’、‘民主制的失败’等社会现实之后的思考心得)。因此我们可以合理的相信,泰勒斯假定发生着变化,而在所有的变化中存在着一种不变的元素。他要寻找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变化是存在的,那么在这些变化中不变的又是什么。他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许多事物产生于水,复归于水;水蒸发为气,水转变为冰;鱼在水里生活,又在水里消失;盐、糖又能消解为水;同时,水对于生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这一系列的观察和论证导致了泰勒斯主张水是一切变化和流转中的根本元素,是不变的元素。

因此万事万物的构成与转变都泰勒斯这里都可以被解释为一个永恒循环,都可以用人们的思想来击穿。‘万物起源于水’的合理化论证过程,充分说明了哲学思辩过程中对问题、论证、答案、蕴意的重构,至少证明答案只有根据其它因素才有存在的意义。答案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能够被“运用”,而在于它使我们对事情理解的更好。

03、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原是无定者”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朋友和学生,他曾经率领使团到斯巴达访问。在那里,他提出了自己两项伟大的发明:日晷和世界地图。而在追索变化背后不变的本质的问题上,阿那克西曼德针对泰勒斯的答案,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主张说不变的本质是始基,是不定者。他的这个哲学观点中,形而上的因素更加突出了。他没有在自然界中寻找某种元素作为万物的本原,而是提出 “无定者” 这种没有形体的事物作为万物的本原,用了一种非感性的东西来说明感性的现象、对象及变化过程。

如果我们从泰勒斯实验验证的观察角度来看阿那克西曼德的主张的话,这是毫无说服力的。同样的,用实验的视角去评判也是一种时代倒错,因为阿那克西曼德也许并不想提出一种我们所理解的“证据”,而只是单纯的想反对泰勒斯的答案。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阿那克西曼德从字面上理解泰勒斯的主张来证明自己也是一位能借助可感知证据进行演绎推理的哲学家。在当时二人被称为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家,他们构成了第一代古希腊哲学家天团,以致于后来的哲学家们都开始围绕着可感知证据,通过演绎推理这样的辩论方式来追随他们的思想。

04、赫拉克利特“辩证法”

如果说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为哲学“打开了天眼”,看见了自然(physis),并假定自然发生着变化。这是一个前提,一个预设。那么,以赫拉克利特为首的第二批哲学家则对这些前提提出了质疑,他提出:变化存在吗?显然,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给出了相反的答案:赫拉克利特说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巴门尼德却说没有任何东西是在变化的状态之中的。

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一样,这样的回答毫无意义。因为答案只有根据其它因素才有存在的意义。今天们就来看看赫拉克利特是如何论证的。

赫拉克利特声称‘万物毫无例外的处在不变的流动状态’‘从现代思想而言这是一种逻辑上不可能的主张。因为如果语言要成为可能,我们就得指向对象、辩认对象才行。赫拉克利特的主张是‘万物处于流动状态之中’,但是变化是根据一种不变的规律发生的,而且这种规律包含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对立面相互作用的方式,作为整体创造了和谐。

比如一幢房子,是一个处于流动状态之中的东西。但在立的力量和破的力量之间,占上风的始终是立,只要这种局面持续着,房屋就屹立不倒。但是立与破之间的力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有一天破的力量占了上风,房子就塌了,也就是腐朽征服了相反的力量。换句话说,赫拉克利特并不是否认事物可以持续存在,所有有生生灭的对象背后都存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力量。这些力量是根据规律而发生变化的。

赫拉克利特的这一观点成为了战争论的核心。他认为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这便成为了掘取政权者发动战争的“挥师之名”。他之所以把战争看作是一场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想借此来比喻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

而赫拉克利特这样的视角,多多少少和他的出身有关系。他出于小亚细亚伊奥尼亚地区的贵族家庭。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惧,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既有的渺小的东西”。其实,赫拉克利特也没有完全脱离政治。当爱菲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时,他号召人民保卫法律,铲除暴虐。

赫拉克利特在哲学上最杰出的贡献,就是丰富并深化了米利都学派的辩证法思想,并把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以至于到后来列宁则把赫拉克利特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05、巴门尼德“存在论”

作为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巴门尼德声称“变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被思想到”,比如一个苹果从绿变成红,绿这种颜色消失了,是非存在。巴门尼德在这里表明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人无法凭感官来认识现实。

他的这种主张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其自身经历的影响。巴门尼德生活在埃利亚,这个城市是由希腊的流亡者(希腊经过三次伯罗尼撒战争致其走向灭亡)建立起来的城邦。在埃利亚生活其间,他受到克塞诺芬尼的影响,产生了自己的哲学,创立了著名的埃利亚学派,影响了后世诸如芝诺、恩培多克勒、留基波、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等人。尤其是他的学生芝诺,他坚定的捍卫了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并提出著名的’芝诺悖论‘来为巴门尼德辩护。

巴门尼德反对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变的观点,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幻都只是幻觉,要么存在者存在,要么存在者不存在,但存在者不存在是错误的。如果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是对的,就等于说是事物会发生变化,就违反了存在者不存在的错误。

巴门尼德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而那些处于生灭流变中的具体事物却无法以一种固定的形式存在,因而都是“非存在”。在他看来,米利都学派把“非存在”作为万物的本原是虚妄的。只有“存在物“存在,”非存在物“不存在,才是唯的”真理之论“。

后来柏拉图继承了巴门尼德的这种思想,并认为科学就是去发现规律,找到确定性的”证据“,不仅成为了西方思想史上主流的观念,甚至后世科学知识的存在也都依赖了这种确定性。

06、芝诺悖论

众所周知,物理学界有“四大神兽”:芝诺的乌龟、拉普拉斯兽、麦克斯韦妖、薛定谔的猫。分别对应微积分、经典力学、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量子力学:

芝诺的乌龟,时空双修能缩地成寸

拉普拉斯兽,明察大道推演万物

麦克斯韦妖,操控万物逆转阴阳

薛定谔的猫,能制造宇宙超越生死

这四种伟大的神话生物既善良又邪恶,它们不仅困扰着聪明的科学家,也为试图进化成神的人类指明了道路。这里提到的“芝诺的乌龟”,即芝诺悖论。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论”的主张。

芝诺认为,如果让乌龟先爬行一段路程后,再让阿喀琉斯去追,那麽阿喀琉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芝诺的理论依据是:阿喀琉斯在追上乌龟前,必须先到达乌龟的出发点。这时乌龟已向前爬行了一段路程,于是阿喀琉斯必须赶上这段路程,可是乌龟此时又向前爬行了一段距离,如此下去,虽然阿喀琉斯越来越接近乌龟,但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而在现实生活中随便一个小孩都比它跑的快,但是在讲究严谨推理和证明的物理界,你需要将这个极限问题给解决了才能真正的比它快。

直到2000年后牛顿的微积分中的“极限”运算破除了时空的连续性,这才让芝诺的乌龟被追上。但在物理学界,这只龟依旧会是争吵的起因。

在哲学领域的探索中,逻辑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力手段有时,毫无意义的事物往往却映射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当我们不断地接触和体验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各色各样事物时,究其根底,我们其实是在不断地尝试着观测、进入自己的心灵最深处。所以不要试着去界定一切事物,尤其是对于生活和人生,否则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甚至是一个悖论。一切只是不断地被论证、被体验、被感知,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一切对于事物的发展本身而言都是一种过程,没有更好,也没有更坏,只有实践。借用黑格尔的一句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生成、在于实践”。

07、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是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是“原子论”的创始者,由原子论入手,并建立了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一种天才的创造。他把丰富和复杂的自然界追溯至一个巨大的“弹子游戏”,其中所有的位置移动均由所发生的碰撞所决定。他把人类认识自然看作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这种观点对巴门尼德及其爱徒芝诺而言,是一种认知上的突破。

这个模型和近代的化学理论惊人的相似。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在古典物理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到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后才得以打破。

在他看来,原子本身之间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想法,可以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思想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重要成果。

他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而这就也为美学打下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08、毕达哥拉斯“万物的起源是数”

早期古希腊哲学还有一个重要学派,那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追问的问题,也是关于实体、自然的根本元素和变化相关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自然之门可以用数学来打开,数学表示形式是所有事物的基础,事物会被破坏,而数学概念则不会被破坏。因此,数学是自然界中的不变者,数学知识是自然界中确定的知识,而且在逻辑上能够被证明。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双重意义上的理性主义性:首先他提出了以数学证明的形式出现的理性论据、他们相信实在是基于感性现象之上的数学形式中发现的。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自己发现了解开宇宙之谜的钥匙。

他为什么把数字看作宇宙万物的起源呢?那什么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呢?

他是这样来证明的:比如1、2、3、4,这四个数字中,1是一个点,2个点构成线,3个点构成面,4个点就成了体。所以1,2,3,4就代表点、线、面、体。再观察宇宙万物都是以具体的形式出现的,那不就是以这个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吗?宇宙中只要你有形可见,就一定有某种形状,或是圆形、或是三角形、或是六方形等可能,这样一来的话,不就构成了万物跟宇宙吗。

并且宇宙特别会使用平均数:譬如白天、晚上各占一半;一年平均分为四个季节;每一个季节都有三个月份;每个月份平均30天,你看,这不是平均吗?

再看宇宙的秩序:时间上的先后、空间上的远近,都要用数字来计算和标识。譬如这边距离那边有多远,从这边走到那边要多久,这些都要用数字来表达,这说明了宇宙是很有秩序的。

最后是和谐,什么是和谐呢?毕达哥拉斯想了个办法。他说,宇宙的和谐可以通过音乐来理解。他说你知道好的音乐为什么这么美妙吗?因为音乐离不开数字。他发现音符之间有规律,善于使用这个规律就有和谐的音乐。毕达哥拉斯提出了著名的琴弦定律,还强调哲学和音乐是不可分的,哲学是至高的音乐,哲学天才用灵魂去听 可以听到行星的音符。

总结一下,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感官所能把握的是具体的事物,但是我们经由数学而提升至理性的抽象表达,可以进一步领悟更普遍像真、善、美。毕达哥拉斯学派后来成为柏拉图的灵感来源之一,并且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原子论在启发实验科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9、智者派“教育理念”:相对主义、怀疑主义

古希腊哲学家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physis、自然和宇宙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宇宙论时期”,这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第一阶段。而当雅典出现了民主制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除了一部分是由政治因素造成之外,还有当下社会环境中出现的许多各异的观点。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中有些相互矛盾,却全部都声称自己是正确的:当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时,其它人则宣称无定是本原或气是本原、或火是本原,或原子是本原。人们便逐渐产生了怀疑,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说这些答案中最多只有一个正确的,那其他答案又错在哪里?人们关心的问题便从自然界转到了人类思想自身,即什么是获得确定知识的先决条件。于是我们便从对宇宙狂妄的沉思中转向了对知识的怀疑,从“本体论(theory of being)”转向了“认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

人们便不再简单的去观察事物,然后下断言。人类自身则成了怀疑对象,成为关注的中心。开始“反思”,由此进入了“人类中心论时期”。伦理-政治问题在这时被迫提出,人成了问题本身。尽管我们没有系统讲过古希腊的历史,但是雅典是当时的“民主学校”,希波战争的胜利,使得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民主政治,使得有一个人人都能参加政治。而这却也带来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能参加政治,那么政治怎么选拔领导人?通过公民的投票的话,那公民会投票给谁呢?不是那些默默无闻干实事的人,而是能博取人们信任的人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你有病我有药的局面,智者们便应运而生

于是,智者们如同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提出“变中不变的元素”一样,在向“伦理—政治”问题转向的过程中,智者派们也开始讨论“在一切各异的风俗习惯中,能否找到一个普遍有效的道德和政治理念”。因此,有些人就开始相信普遍有效的道德或政治理念是神赋予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道德是每个社人或每个创造出来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普遍有效的道德或政治理念。

尤其到了“人类中心论”末期,声称“道德只具有相对性的观点”成为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除了每个人自己的看法外,不存在什么公认的标准。而这种观点在当时也常常引起统治者的反感,因为他们认为这会危及社会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智者派在这场争论中所起的作用。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雅典的直接民主制更像一个紧密结合的共同体,而不像现代社会组织那样成员之间的联系是局部的。雅典民主制也证明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实行一种有限的直接民主制是很有可能的。比如,直接民主制需要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如果每个自由民都要参与社会管理,那么必须有一个好的普及教育体系很自然的,智者派便承担了启蒙自由民的教学任务。

他们教授那些参与雅典政治所必须的科目,如辩论术、修辞学、人性知识、算术、艺术等。因此,智者派同时也成了老师、撰稿人和知识分子。

他们传授给人们知识和文化,首先便是传授给那些积极和付得起学费的人,并参与一部分政治研究工作,研究认识论和伦理-政治问题。在后期,许多智者派慢慢认识到我们无法获得确定的知识,在伦理-政治问题上认为不存在普遍有效的道德和伦理,宣称正当和正义仅仅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没有什么“确实是”正当的。而所谓正当都是“强权”,有强权才有公理,好的道德也只是在隐约表达个人的喜好。既然不同人喜欢不同的东西,那么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道德,因此,不存在真正的普遍有效的道德,有的只是个人的爱憎感情。

由于持这种相对主义的观点,智者派开始逐渐丧失了政治家和自由民的支持。为了谋生,智者派中的一些人开始教人辩论和说服术来赚取生活费。由于不同的委托人有不同的诉求,慢慢的,智者派便如同出庭律师一样,必须为了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进行辩论。而委托人的目的是为了赢得辩论而不是得到正确答案,因此智者派传授的技巧就必须要符合这个目的。结果,智者派们便常常传授一些辩论的诡计,而不是理性的辩论的技艺。结果,他们很容易就沦为了诡辩家,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诡辩派”。

诡辩派,严格地说,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学派,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注意对社会政治、伦理的研究,认识上具有相对主义倾向等。而该学派对逻辑学、语言修饰学、法家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10、智者派普罗泰戈拉“人本主义、怀疑主义”

在古希腊,传统观念是以神为万物的尺度,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好还是坏都是由神决定的。普罗泰戈拉在怀疑神的存在之后,决定让人取代神的地位,这在希腊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普罗泰戈拉继承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变的思想,认为变动不居的感觉现象是真实的,万物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着的。但是他从这种素朴的感觉论走向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断言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因此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万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形态都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人的主观感觉。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人的作用。

普罗泰戈拉把感觉看成是真理的标准,他看到了不同人的感觉有对立与差异,触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类认识的深入,强调人在现实中的地位。在当时有破除传统神学观念的启蒙作用,把人作为重要的哲学研究对象。这是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向以人为中心时期过渡的重要标志。比如,关于锤子的价格和利润如何,人的需要才是衡量锤子价值的尺度。

如果这个命题自洽的话,那就可以表述为: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任一事物,一直被人在特定环境下所背负的职责所定义。这个观点暗含了一种认识论的视角主义,即不论在任何时间,我们所拥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视角之上的,那么观察事物的方式也自然是多种多样的。

那么这是否也意味着无法区分对与错了呢?也就是当我们转换了视角,我们又如何得知谈论的是同一个命题呢。也就是说不同视角在重叠和流转变着,我们是可以从不同视角来认识同一个事物,正确与否就成了相对性,这则成了怀疑论的命题。

智者派的思想和主张大多是偏向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此极为否定,戏称他们“贩卖精神的店主(简称知识付费)”。不可否认的是,智者派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为希腊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也进一步指导和推动了古希腊教育体系的形成。苏格拉底创办学校、柏拉图创办学校--“阿卡得米”、亚里士多德创办学校--“吕克昂”,这些学府的教学理念是否习得了智者派的优势和不足,则不作评价。 毕竟三杰也是在当时和被后人称为“智者派”的。

由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批判,智者学派被长期排斥于正统西方哲学之外,并一度成为了诡辩家的代名词。而智者学派的名誉的恢复离不开黑格尔的评价,从黑格尔以后人们开始重视智者学派,并开始以公允的态度来看待智者学派。

客观上来说,智者学派是古希腊早期哲学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枢纽。智者学派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敢于否定传统,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早期希腊哲学的内容。他们冲破了传统宗教神学观念的束缚,否认了神的作用。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使其合理化。他们首次确立了人的地位,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这是当时的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而这也为古希腊的唯心主义理论埋下了伏笔。

而尽管常常被冠以“诡辩”之名,智者学派的政治实践在事实上也开启了以修辞方式进行逻辑论证的先河,奠定了语言学的基础和影响因素。从这些方面来看,智者学派之受各院校重视也实在是题中应有之义。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之美,美在无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