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有主问题意识

        在最近备课和听课过程中,有了一个思考:语文教学是否应该有主问题意识?例如,数学课一节课只讲一个概念,化学一节课只讲一种元素或一个方程式,历史只讲某个历史事件,就连和语文很相似的英语,一节课也只是一种句式……这些课堂真的能够做到围绕知识点一课一得。可是,语文可以漫谈,可以拓展,可以多角度思考,听说读写面面俱到。展示课标虽看着只有三点,但是细究起来要落实的实在是太多,一课一得就更难了。语文课结束后问问学生,“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那手足无措,一脸茫然的模样让自己感觉很是失败,更引发自己对于课堂的深思。

        对于“语文课到底需不需要有主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语文是需要有主问题意识的。

      最近听了学校一位教师的公开课——《白杨礼赞》。整堂课师生配合默契,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机智的说着答案。有读,有说,有写。一堂课下来很是和谐。可是,短短的40分钟,其中写作和展示的时间有5分钟,其余时间共设计问题10余个,还不算现场临时提问。每换一张幻灯片,上面就是密密麻麻的问题和答案。别说学生了,就连我也被接二连三的问题给问晕了。不明白这篇课文作者到底传达出什么!更不明白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学生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学习?”

        因此,在不断地摸索中,在研读各类名家的课堂实录中,得出:语文需要有主问题意识。有了主问题意识,似乎语文想要做到一课一得也不那么困难了。

          语文课的主问题意识,并不是整堂课只问一个问题。而是在设计的所有的小问题里需要有一个主题。例如,王君讲《老王》主题是“活出高贵的生命”,肖培东讲《植树的牧羊人》主题是《圈点勾画出“奇迹”》,这些并不是个例,凡是名家的课堂整堂课都会有一个主题或是中心。正如作文一样,行云流水的背后是那个发人深省的主题。若想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中能有收获,那么就要在或是文法,或是句法,或者主题等等某一个方面确定出自己课堂的主题,这是给自己的课堂明确一个方向,明确一个目的。形式可以多样,现场生成的问题可以有很多,但要百变不离其宗,课堂的所有问题都要服务于本堂课的主题。更好的明确或是彰显课堂的主题。这就是主问题意识。

        若语文教师能够树立主问题意识,对于教师来说,第一,直击重难点。可以突出课堂重点,解决课堂难点,最终实现“一课一得”。第二,提高课堂效率。主问题可以带领老师明白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从而避免了无用的提问,繁复的提问,不符合学情的提问,最终能够精炼课堂提问,实现高效课堂,或是精细化课堂,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第三,更自由的驾驭课堂。主问题能够强调本课老师想要传递的思想,在不断地强调中进而强化理解,让人感同身受。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少,学生就会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会有更多的出乎意料的课堂生成。确定的主题,反而归还老师一片自由的天空。正如礁石海岸限制了海浪的界限,但最终却殊不知是给海浪提供了更集中更有力的冲击,最终镌刻出非同一般的海岸线特有的模样。

        因此,给学生一个支点,他能够撬动地球。

      在有主问题引领的课堂下,对于学生来说,第一,明白了学什么。在一堂课上,老师若能围绕一个重点展开讨论,不断深化,虽然要思考的问题也许还是那些,但是始终回归主题,相信下课后学生一定会明白这节课老师教会了什么。对于重点的重复或反复可以带来强化,也会收获不一样的效果。第二,印象深刻。对于围绕主问题的听说读写,无论离开多久,再次回到那篇课文时,依然能够忆起那时的记忆,那时的课堂,那节课的主题。第三,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拓展,就是学以致用。而坚持有主问题的课堂,主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支点,让他们明白每一堂课自己该学什么,明白自己学了什么,一课一得,长此以往,学生必会学有所获,最重要的是能在一个个小问题里获得成就感。

      也许某一天,课堂现场生成的某一个小环节,你会惊喜的发现,学生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了。

      寒冬已至,枯叶飘落,路边的那一棵棵树干不正如我们的课堂一样吗,无论细枝伸向何方,都无法离开树干的支撑。也如,树上金灿灿的果实,也是树干不断给予的养料,才能如此丰硕。语文课的主问题就是这这干,唯有强壮,才能结出果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应有主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