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我们很熟悉的杜牧的《清明》。偶然见到有人用宋词的断句方式将其改编,觉得颇有意思。­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8个字一字未变,读来情绪和意境却有不同。这也是中国文学的精妙之处吧。以前更爱宋词的长短句,长长短短之间,有着错落、迭荡的美感。在那些错落有致的文字里,似乎情感的表达也更加细腻、婉约、写意。

如果诗是姹紫嫣红的浓墨重彩,那词则更像寥寥数笔的水墨画;诗更华丽,像盛唐国色天香的牡丹,词却更像夏日残荷,像雨后乱红,像乍暖还寒时的满地黄花,更多愁绪,更多无奈,更断人肠,有道是: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诗是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四溢的浓香,芬氲不绝,词却是风薰草暖,暗香浮动;唐诗里的佳人是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百媚生,宋词里却是闲花淡淡春,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美得更加净洗铅华。­

喜欢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也感动于辛弃疾谁共我,醉明月,壮怀无人倾诉的悲凉。唐诗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让人感慨,宋词里“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则更加壮怀激烈。­

诗和词都是至情至性的流露,感物伤怀。不同的只是文体,修辞和章法。个人喜好也只是个人审美感受的不一样。但我们从中获得的感动却是一样的,因为感动我们的都是诗人或者词人的真性情,真情怀。就像李商隐的只是当时已惘然,和纳兰容若的当时只道是寻常,就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穿越时空的呼应。

在极其浮躁和功利的当下,有时候,静下来,细细品读这些美丽的文字,感受那种久远的朦胧,不必字字推敲,句句考究,只是自己用心去体会那些不可言传的绝妙,体会那些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悦人,体会诗词里的各样意境,体会从望尽天涯路,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