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32篇《邶风 凯风》(全)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32篇《邶风 凯风》

【原文阅读】

凯风自南,吹彼棘jí心。

棘心夭yāo夭,母氏劬qú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yuán有寒泉?在浚xùn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xiàn睆huàn黄鸟,载zài好hǎo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参考】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

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

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

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

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字词注释】

(1)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这里喻母爱。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3)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喻子女。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4)夭夭:树木嫩壮貌。

(5)劬(qú)劳:操劳。劬,辛苦。

(6)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这里比喻子女已长大。

(7)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8)令:善,好。

(9)爰(yuán):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10)寒泉:卫地水名,冬夏常冷。

(11)浚(xùn):卫国地名。

(11)睍(xiàn)睆(huǎn):犹“间关”,鸟儿宛转的鸣叫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12)载:传载,载送。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唱给母亲的诗。本诗以平直的语言表达出孝子深厚婉曲的心意。

        这首诗一共四章,前两章都以“凯风自南”开始。“凯风”就是南风,中国是个季风气候区,刮南风往往是春天到了,所以南风又叫熏风,是和煦的风,促进万物生长的风。“凯风”从南吹来,吹到“棘心”,“棘”就是酸枣棵子。这种树春天返青晚,不像桃花、柳树等老早地就应着时节红了、绿了,春风是很难把它吹绿的,所以要等到凯风,也就是接近夏天的风来了才能返青。

          “棘心夭夭”,“棘心”就是酸枣棵子上长的小嫩芽。“夭夭”就是在风吹拂下摆动的样子。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最后一句说“母氏劬劳”,实际上前三句都是在反衬下边这一句,母氏养育儿子是非常难、非常艰辛的。“劬”字是劳苦、劳累的意思。

          第二章“凯风自南,吹彼棘薪”,这个“薪”指酸枣已经长大了,要成柴了,实际上就是在成长。“母氏圣善”,“圣善”就是高尚、善良,而下一句“我无令人”,却是没好人的意思。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句话是一种自责。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自己做得远远不够。

        第三章“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寒泉”就是寒冷的泉水,寒泉在地下流淌,滋养浚人。寒泉也成为母爱的代称。用泉水的寒来形容母亲心境凄凉。“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母亲辛辛苦苦把儿子们养大了,他们却让母亲伤了心。

        最后一章“睍睆黄鸟,载好其音”。“睍睆”是形容黄鸟的。它的解释古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漂亮的羽毛,指它的颜色;另一种是指鸟的叫声婉转好听。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强调七个儿子对不起母亲,母亲生养弟兄七人,至今还如此劳苦,让作儿子的如何心安?诗人以寒泉比母,以黄鸟比子,作进一步的自我批评。

        这首诗的成功地表达了深沉的孝子之情外。诗中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诗中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地展现出来。

        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喻儿子初生,棘薪比喻儿子已成长。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春风吹拂下酸枣棵子生出叶芽,是多么清新动人的景象,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意象极为温润。自此,“凯风寒泉”也成为中国文化中象征母爱的意象。

【《凯风》学习的反思探讨】

《凯风》不怨,要原谅“亲之小过”

      《凯风》这首诗是唱给母亲的,感念母亲劳苦并充满了自责之情。为什么自责呢?孟子在《告子》里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诗经》,公孙丑问:“《凯风》为什么不怨?”孟子回答:“《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公孙丑又问《小弁》为什么怨呢。孟子回答:那是亲人,也就是父亲、长辈那个过错大。亲人犯了大过错,做儿子的再不抱怨,那是对他疏远,在心理上疏远亲人。就是说作为孩子,父母犯了错误,如果是大的过错,应该批评,应该有点埋怨的情绪,这样才是自己人。而如果亲人、长辈犯点儿小错误孩子就没完没了地抱怨,孟子说这不是孝子的做法。公孙丑说“《凯风》不怨”,孟子也没有反对,也就是说孟子认为这首诗中的母亲没有太大的过错。

        如果一个家庭养七个儿子,父母是非常艰难的,张嘴吃饭的多,干活的少,所以母子之间难免舌头碰牙,母亲也难免发生点儿小过错。所以儿子自责,母亲这么辛苦我们还不能原谅她,还让她生气,这样就很通顺了。

        儿子埋怨母亲之后深深地反省、自责,这就是一种情感之美。这首诗在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东汉的汉章帝给儿子东平王和琅琊王的诏书中就说“以慰凯风寒泉之思”,意为让他们怀念母亲,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母亲去世了。陶渊明在给旧故写《孟府君传》的时候也有“凯风寒泉之思”这样的句子。另外这首诗在现代还引发了一则有趣的佳话。

        闻一多先生在《诗经》注解方面很有成就。他曾经写过《七子之歌》,写了中国的七个地方,包括香港、澳门、威海、台湾等。关于台湾那首诗,是这样写的:“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爱国情绪很浓郁的诗,它的诗名就来自《凯风》。这就是《诗经》的影响力。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孔子研究《诗经》的贡献(3)

~孔门弟子对《诗经》传承居功至伟

        在孔子众多弟子中,《诗》、《书》诸经皆通达者有七十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门弟子如子夏、子贡等《诗》学造诣极高,成就也大。《诗经》多赖孔门师徒绵延不绝地传承下去。

          根据文献记载,流传至今的《毛诗序》的确与子夏有密切关系。此外,据李学勤等学者研究,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可能出自子夏。通过孔门教学,孔子培养了一批精通《诗经》的弟子,开启了在后世有着重要影响的《诗》学传统。由此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对《诗经》的研究,为《诗经》的流传与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文献记载,今本《诗经》的确多赖孔子及其弟子而传至今日。

        孔子倡导以《诗经》为教,致力于以《诗经》感化人心,在《诗经》的传承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对后世《诗》教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家语·问玉篇》亦有相似记载。

        由上可知,孔子明确提出了“《诗》教”这一概念。孔子进行《诗》教的目的,不仅在于记诵诗歌,培养君子温柔敦厚的德性,在从事政事时游刃有余,而且要将“《诗》教”推广至社会,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稳定社会秩序之功用。

        孔子去世后,后世儒家进一步弘扬、发展了孔子的“《诗》教”思想。在孔门《诗》教以及后世儒家学者的薪火相传中,《诗经》不仅得以保存与流传,而且成为后人汲取古人智慧、领略诗歌之美的经典文献。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孔子的《诗》教思想发挥了重要的教化作用,感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故钱穆先生曰:“孔子者,中国学术史上人格最高之标准。”徐复观先生亦曰:“经学的基础,实奠定于孔子及其后学,无孔子即无所谓经学。……孔子及其后学所奠定的是经学之实,但尚未具备经学之形。”又曰:“孔子之学,从文献上说,概括了后来之所谓‘六经’,所以他才真正可以说集古代文化的大成。同时,他并转换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创发了新的价值观念,所以他才真正可以说是后来文化的源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学习第32篇《邶风 凯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