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玩水弄湿了桌面,我认识到了这几点

全文2844字,预计阅读所需时间:8分钟


今天晚上,小外甥因为玩水被打了,而公公被骂了。


小外甥特别爱玩,总是创意无限。晚上回来,小外甥就拿着一个牛奶瓶子递给我,笑着说:"舅舅,请你喝牛奶。"

旁边的太太(我奶奶,小外甥称呼为太太)急忙说:"这是自来水,不是什么牛奶。"

小外甥笑嘻嘻带点使坏的味道,继续说到:”舅舅,请你喝牛奶。“

我笑了笑,没搭理他,他就把牛奶收回去了。


晚饭后,小外甥继续玩他的牛奶水,还把水倒在客桌上,把客桌都弄湿了。

公公急忙喝止了小外甥,告诉他,不能把水倒出来的。然后用布擦了擦桌子,抢了牛奶瓶子,拿去卫生间把剩下的水倒掉了。

小外甥赶紧跟去了卫生间,拿起空空的牛奶瓶子,又打算装水玩。

公公大声呵斥到,不能再玩水了!顺手打了他的屁股,然后就走出来了。

可能也稍微用了点力,有点疼了。他立马哇哇哇的大哭起来。

我听他哭了几秒,没有消停的意思,反而越哭越厉害了。

我立马补位,快步走进去抱着他出来,试图跟他共情,跟他说:”哎呀,哭得这么伤心呀,为什么哭呀。“

连说了几遍,他的哭声也没有缓和下来,似乎没起到多大的共情效果。

我继续安慰他,”是不是公公打你了呀。“

”不哭了,不哭了,我们下三楼玩一下,好不好?“

转移视线的法子也没有什么效果。


我继续回到问题的根源上。

”是不是公公打疼你啦,公公为什么打你呀,是不是你做错事啦?“

我继续抱着他,解释道:”公公也是为你好,因为你玩水,把桌面都搞湿了,这是不对的,知道吗?“

多次尝试跟他沟通后,他哭声稍微缓和下来了。

呜咽着又带点生气的说:”我不跟公公玩了。“然后跑去房间找他最亲的婆。

有点告状的嚷嚷道:”婆,公公打我。“

婆就问他:”公公为什么打你呀,是不是你玩水呀,玩水是不对的,知道吗?“

他跟着说:"是我做错事了,玩水是不对的。"

情绪缓和了很多。

看来,孩子被其他人刺激,哭得厉害,情绪高涨,最亲的人安慰是最容易缓和下来的。


这时候,婆从房间出来,看到客桌被弄湿,遥控器也被水弄湿了。

气不打一处来,一边拿着干布擦拭遥控器,一边骂公公:”你怎么带孩子的,把桌面都弄湿了,遥控器也湿了,都把遥控器弄坏了。“

公公听完心中的怒气也上来,反驳到:”我都打了,还要怎样!“

婆补充的骂道:”让你带孩子,眼睛就一直盯着手机,孩子也不看一眼。“

公公反驳到:”带孩子,需要一直盯着孩子吗!“

这个过程中,婆一边骂公公,也一直骂小外甥。

我见状不太妙,插嘴道:”弄湿了就弄湿了,不要一直骂人吗?要从错误中学习。不要犯了错就一直骂,要学会从错误中学习。“


通过此次小冲突,我也有几点认识:

首先,我指责父母的沟通方式不太对。

公公和婆婆是我的爸爸妈妈,是长辈,我不应该指责他们。

当发现他们的教育理念不对的时候,我也很喜欢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方式。本质上,我和婆也差不多,对于犯错,喜欢用指责的方式教育。

更好的方式是采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先客观描述观察到的客观事实,不加任何评判,然后说出你或对方的感受,第三则说出你的需求,最后提出你的请求。这样的方式,更适合亲人间的沟通,既照顾了对方的感受,也提出了个人的需求建议。


其次,我们要善于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温柔地与孩子沟通。

玩是孩子的天性,这也是孩子的好奇心使然。孩子爱玩,没什么错。当发现孩子因为爱玩而损坏其他东西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制止,但沟通语气尽量平和一些。

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用语言暴力伤害孩子,而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避免损坏物品和自己受伤。

事实上,我们声音越大,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大人也一样,当我们受到指责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反抗。大人都如此,何况不懂事的小孩子。相信理解这点后,我们更容易理解小孩子。其实,我们沟通时越小声,越温柔,孩子越容易听进去。


再次,我们要教会孩子在错误或挫折中学习。

孩子因为贪玩把水倒在桌面上,弄湿了遥控器。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因为孩子只是觉得好玩,没考虑其他后果,并不知道这样会弄湿遥控器。我们需要通过此事与孩子沟通,弄湿了桌子会导致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你看,现在遥控器就湿了,如果没有及时擦干净以后就再也看不了电视咯。

孩子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学习力特别强。只要教过他一两遍,他下次就不会在这犯错误了。


最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他人好也是对自己好。

父母或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受孩子控制。因为大人很想控制孩子,很希望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来成长。

其实孩子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他需要在有爱的环境中独立成长。他需要有选择的权力。

而家长就是爱的存在。当孩子期望爱的时候,也给家长伤害的权利。其中最容易,而且最不容易发现的是,语言的伤害,情绪的伤害。

当发现孩子做了些我们难以接受的事情时,我们的内心是很难受的,然后潜意识就希望用情绪,用怒气,用指责的方式报复孩子。潜意识里认为一旦指责了,这事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急于撇清关系。这就是动怒指责的心理诱因。

当然我们对孩子要有爱,也要有边界。边界在哪里呢?那就是及时制止那些伤害到孩子自身的行为。那怎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最好的方式是学会改变自己的看法,也就是ABC模型。A是指发生的事,B是个人的看法,C是看法之后的行为。就拿孩子倒了水到桌子上的这件事来说。

公公的看法及行为:倒水在桌面上,把桌面都弄湿的,这是不对的,需要及时制止,避免他再犯。然后他用行动制止了,并打了他,严肃告诉他不能再玩水倒水了。

婆的看法及行为:这事是不对,批评了孩子,顺带指责公公没做好。习惯性用批评来解决问题,同时也给孩子和公公造成了语言伤害。常被批评,会使人小孩子自尊水平低,自我评价不高,自信心不足,容易自卑。而大人容易反抗,动怒。突然理解了我爸容易动怒的原因,受到我妈的指责性语言太多了。


我的看法及行为:

回想孩子的整个过程,孩子把水倒进牛奶瓶充当牛奶,又把水倒出来玩,这倒是挺有创意的。那种爱创造的心,还制造有与我的互动故事,真的挺棒的。

当然,把水倒出来弄湿了桌面,这事是不对的。不对的点在于水会弄湿桌面上的其他东西,尤其是遥控器,这会导致孩子以后看不了他最喜欢看的动画片。

我需要把这些后果轻声细语的告诉孩子,然后指明他的行为会造成这些后果,不能做这样的事。并且要保持对他的监督,因为说一遍,过一会儿他可能会忘记,或者知道了也要再犯,得再次制止他,跟他沟通。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能制止孩子的破坏行为,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

孩子始终会长大的,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经常打他,或者经常用语言暴力伤害他,指责他,或者是温柔相待,让他在更有爱的环境中成长。但成年的状态却很不相同。

经常打或放任不管,到了青少年,甚至成年,容易形成成瘾性人格,就是容易吸毒犯罪,轻一点的就容易对手机电脑成瘾,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经常批评指责,容易没有自信心,自卑。而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则心灵上会更健康,更强大,敢于面对挫折和外界的评价与批评。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与君共勉,安~


喜欢就赏我颗糖呗 ( ^∀^)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孩子玩水弄湿了桌面,我认识到了这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