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善良的,大眼睛的姑娘,放着家乡好好的工作不干,非得去北上广求发展。不说志向十分远大,只说那份不甘平庸的追求就值得点赞。
可是事实的真相,却是想逃离家的束缚,不想被监视,不想被过度关注。不忍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但却一心想走出去,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这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漂迫在外的艰辛,身体和心灵的疲惫,生活的不如意时时袭扰着小姑娘。
姑娘也算是闯荡江湖有一段时间了,可是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挂怀,对朋友的期待,仿佛不相交的平行线,渐行渐远。
这一切只是想远离自己父亲的管控,和逆反无关。这个父亲就是我,一个自诩关心,爱护女儿的不称职的爹。
最近看了苏珊.福沃德博士所著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结合我和女儿之间的芥蒂 ,从书里的很多案例里,看到了不少自己的影子。痛定思痛,试着用书里讲授的各种方法去和女儿和解,不那么明显的求得原谅。
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让女儿把对父亲的槽点用笔墨写出来,当时密密麻麻地整了好几页。
大概两天吧,女儿可能看到了我的真心道歉,感受到了我的忏悔,红着眼眶,默默地把控诉信给撕了。
我心里当时是忐忑不安的,还有一些纠结。好像内心的柔软被唤醒了,这些年对女儿的苛责可能过分了?亦或对她或多或少地造成了伤害?
找补了一下原因,就是自己的错。女儿碍于情面,不追责罢了。现在女儿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时不时打个电话,微信聊聊天。一改往日的缄默,基本上每周都会联系,诉说在外的点滴小事,所见所闻。
特别感谢这本书给我们家带来的新变化,家里以前的彼此漠视,被努力学习的氛围代替了。那座代沟也罢,鸿沟也罢,悄悄地被温馨和幸福替代了。
下面就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请小伙伴一起打开书,品读共享吧!
第一部分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有毒父母之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很多父母打着为子女着想的旗号,规划孩子的未来,参与孩子的生活,甚至影响孩子的婚姻,用自己略显尴尬的经历对孩子指点江山,那句话“为你好!”贯穿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的全部。
作为子女,由于从小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基本上都是无证上岗。这里指的是学校社会没有专门开设怎么为人父母的课程。所以大部分家长都是赶鸭子上架,不小心扮演了父母和家长的角色。
所以父母的行为和不良习惯,无形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终生难忘的,不解锁就难以自拔,而孩子却会从内心无限放大自己的罪责 。
书里让我们思忖,完全不需要细究孰是孰非的功过了?大胆把不公正待遇讲出来,使父母感觉到对子女造成的的伤害之深,已经影响到工作生活了,乃至婚姻家庭。
不求道歉原谅,只求真诚相待。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他们只是想帮我”所有合理化解释都以这句话为铺垫。那就是将原本无法接受的事情变成可以接受的行为。这意味着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的生活中,自己将恪守父母所信奉的规则,将痛苦的情感视为生活中的正常的一部分。进而说服自己,掩耳盗铃式的自我安慰。
有毒父母之二——不称职的父母
酗酒的父亲。“不认账”,“清醒第二天什么都忘了”。醉酒的时候,大多数时间,家人都会被骚扰,还得帮爸爸宽衣上床。
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但家人对父亲的这种行为对外讳莫如深,不想被旁人知道。
但取而代之的是父亲的冥顽不化,变本加厉的伤害,不只是对年幼的孩子,还有共同生活的母亲,成年的子女陷入了死循环。
有毒父母之三——操控型父母
自己的父母总是不放心即将独立的孩子去闯世界。一是妈宝男的想法深植于心,二是父母对孩子过度关怀,觉得孩子独立之时,就是抛弃父母之日。
打着“这都是为你好”的名义,不露声色地操控子女的人生,婚姻以及事业。孩子假如表示对未知风险的胆怯和焦虑,就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成熟,父母赶巧加强了对孩子生活的继续主宰。当然年老的父母也有对“空巢综合征”的恐惧惨杂其中。
直接控制更可怕。“按我说的做!”不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经历,父母严苛的指摘,要挟式说教在每个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严重的不对等关系,促成一起又一起的婆媳,父子,母子关系紧张的事例。对父母的盲从,导致婚姻的失败或解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子女千万不可墙头草,随风倒。
第二部分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迟到的真相之一 —— 原谅的陷阱
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原谅对方,但又不知道怎么排解这种来自年少的伤害,甚至无休无止的自我否定,潜意识觉得是自己不够好。
还从内心极力查找自身的原因。其实大可不必,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出来,让有毒的父母心灵去接受道德法庭的鞭挞,最好能有所补偿,求得子女的原谅,结局就会完美,反之会遗憾终身。
迟到的真相之二 —— 难道“未成年”的标签一直伴随终生?
这句话可以借鉴到婚姻和家庭里。父母永远觉得孩子没长大,父母的意志占第一位,那么孩子的人生也会一直受他们支配。
统治欲极强的父母和丈夫(妻子),将是羁绊自己幸福的那个人。孩子们虽然年龄独立了,但是仍然渴求父母的照顾。
作为孩子,大部分人不想脱离关怀(父母打着关爱的幌子,对孩子可能是桎梏),不愿独立。
也怪中国人自己,不想成熟,不想离巢。
在和父母的分歧中,错误的理解,盲目的顺从。以为盲从就是孝顺,父母不就是埋怨,责备孩子嘛,但是有时候父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会无理由地发泄到孩子身上的,尽管不是孩子的错。
现实中的我们,现在依然还存在这样的现象。孩子大了就他自己飞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人不要管孩子的事儿,否则会过犹不及,反受其害的!
迟到的真相之三——自我界定的意义
人们在情感受到威胁或攻击的时候往往反应最为敏感。一触即发。尤其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这种反应最为强烈。这句话道出了实质,因为我们在和父母几十年的生活中,对于很多事情了解的太多了。
自我界定就是不允许父母再对自己肆意妄为。应该在照顾自己和关心别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就是著名的“平衡,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的论断。
自我界定不等于自私自利。顺从父母无可厚非,一味地奉迎,那就大错特错了,当然,如果贪图父母的房子和财产,那就另论了。
自己的诉求勇敢的说出来,继续退让妥协只会适得其反。做决定的时候,以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父母的愿望和需求作为衡量标准。
没有父母的赞许和肯定,就像生活没了目标,一切索然无味。这恰恰说明了自己的不愿长大,不想断奶,没有做好离群飞翔的信心和勇气!
迟到的真相之四——非辩护性回应。
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与人周旋,需先自行演练。其实这是治愈自己的“抑郁症”的前提。
不做辩护解释,徒劳地做事情,那样你就将自认错误,重蹈覆辙了。
勇于犯错,再辩护性回应。那么奇迹会出现的。就是常说的自己不好惹。对方也就会让步的,也表明自己的确不需要再呵护,不再是那个傀儡,不再是那个没有想法的人了。
表明自己立场。先让别人知道自己讨厌什么,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后希望对方遵循这个规则相处,当然这一切前提是大家都能接受,正确且有益于今后的发展方向的。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尊重对方喜好的同时,自己的意见也可得到体现,无形中诉求得到理解和接受,父母不再咄咄逼人,家庭成员不至尴尬,下一代不再受二遍委屈。
尾声——放弃斗争
放手, 前行
自我修复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假如我们改变不了父母多年一成不变的想法,不如放弃努力吧,挣脱他们的负面影响,放下心中的枷锁,索性接受彼此的不完美吧!
让时间和空间见证双方的成长和生活吧!父母对孩子的苛求,孩子对父母的期待,都暂时搁置吧,不再强求尽善尽美的结局,只求相安无事,放下即是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