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的《“时间”是认识万物的尺度》一文的续篇(四),是在时间流逝中的随想系列,通过对在时间中发生和存在的事物,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从事物的整体、事物的现象和蕴含、事物的因果性、事物的变化发展可能性等方面,进行批判分析;通过对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有关人在时间中的人生系列、人生内容、人生意义和目的、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必然性的解读,加深对康德的“范畴”的“时间图型”的理解,佐证自己的“人类的时间意识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的想法。
以“时间意识”认识事物,从静态和形式的角度,可以训练人的结构性的系统思维;从动态和内容的角度,可以训练人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哲学思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澄清概念”,而“澄清概念”就是对“概念”进行“具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分析和再综合,就象我们经常说的“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时间猜想录之二十三】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Be What You Wanna Be》——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54y1R7CD/?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3
2021年如约而至,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人生的展开永远在前方,祝大家2021年平安健康、前程似锦,在2021年这一年里,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的标准是什么?
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你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吗?比如说:当上了某个职位的官,完成了王健林老人家所说的一亿元财富积累等。这应该是一个标准,毕竟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外人的评价是需要的。毕竟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占比,这些也是人在时间中的具体内容。
但有没有一种内在的、个人主观化的标准呢?比如说:个人内心的自由感、自在感,而且这种自由自在感是脱离了外在因素的作用的,是一种纯粹精神上的自由的愉悦和自在的充足。
也许,这首《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要表达的正是后一种的主题。
【时间猜想录之二十四】变了的“我”还是不是原来的“我”?
齐秦 - 原来的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A411p7va?from=search&seid=7200126562697105809
张碧晨《我变了我没变》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y4y1e7Mb?from=search&seid=5888121230641253549
齐秦在《原来的我》歌里说,因为你的远走高飞而伤透了我的心,但我依然是原来爱你的我。张碧晨在《我变了我没变》歌里说,为了爱你的心不变,我改变了许多。
似乎在主观上,齐秦认定我的心已经因为你变成受伤了的,张碧晨认定我的行为习惯已经因为你而改变了许多,但齐和张都认为,惟有我对你的原初的“爱”不变,“我”还是“我”。
有了变化的“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美国德克萨斯州法庭1998年决定对一名13年前被判死刑的女囚塔克尔行刑。由于这个人在其漫长的被押期间已洗心革面成为一名虔信的基督徒, 全美国以及世界的舆论对法庭的决定哗然异议, 认为13年后的塔克尔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罪犯, 其人格已经彻底变迁。
有了变化的“我”,巳经不是原来的“我”吗?
以上问题是属于哲学上的“实体——属性”问题,通常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实体不变,属性可变。对人这个“实体”如何界定,哲学史上有“人格同一性”(在不同时间状态下一特定的个体人格保持同一不变)的讨论。
但在不同时间状态下一特定的个体人格保持同一不变的根本条件,亦即标准是什么,却有不同的说法。
当代人格同一性理论主要有两个趋向:“一是以身体作为同一性的标准,将人格同一性等同于身体的跨时间的同一性,其中以大脑作为同一性标准的观点最为流行。二是将人格的跨时间同一性奠立于某种心理的持续性,洛克的记忆理论就是这种观点的发源。而康德人格同一性的先验理论既反对以任何身体或实体的同一性作为人格同一性的基础,也和心理的人格同一性理论有重大区别。(《康德的人格同一性理论》 作者:宫睿)康德的人格同一性理论是建立在人的“时间持续”的“普遍必然”的意识之上的。
附一:沈亚生《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思辨》(刊于《哲学研究》2000年第3期)摘录
在同一时间状态中如何从本质上区分一特定的个体人格与其他个体人格, 构成了哲学上的人格区分问题; 在不同时间状态下一特定的个体人格保持同一不变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构成了哲学上的人格同一性问题; 而同一个自然人在同一时间状态下是否承担着双重、甚至多重意识与人格, 则构成了哲学上的人格统一性问题。这几个问题密切相关、互相缠绕, 它们实质上都是在追问人格的生理、心理、伦理几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其中的第二个问题即人格同一性问题, 最为引人注目。
美国德克萨斯州法庭1998年决定对一名13年前被判死刑的女囚塔克尔行刑。由于这个人在其漫长的被押期间已洗心革面成为一名虔信的基督徒, 全美国以及世界的舆论对法庭的决定哗然异议, 认为13年后的塔克尔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罪犯, 其人格已经彻底变迁。(见《关东周报》1998年6月15日第7版“女囚激起轩然大波” ) 人们对塔克尔死刑的异议有着深刻的理性缘由。这一案例的困惑之点在于死刑被施加于作为自然人的塔克尔: 13年后的她在自然肉体意义上无疑保持着延续和同一。但她的心理、伦理价值人格是否已经改变?如果已改变, 她是否还有必要为其13年前的罪恶人格承担责任呢? 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不须为其病态人格的行为负责, 是因为伦理法律所针对的是伦理人格而非自然人, 这个原则为什么不能运用于塔克尔的死刑问题呢? 但是, 如果对塔克尔的死刑执行是不合理的, 那么是否所有的死刑执行都不合理? 因为所有的罪恶人格都有变异的可能, 那就没有必要非消灭其自然肉体了。
进而言之, 还产生了如下问题: 如果人格可以独立于肉体发生变异, 那么就不止是刑罚, 而且财产、婚姻、荣誉等一系列事物中仅仅基于常识的人格同一性观念是否也都应有所改变? 另外, 人格同一与变异的尺度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时间变化是否是这种人格变异判断的可靠尺度? 关于人格同一性, 是个人的自我判断有效还是社会的客观判断有效?
附二:公众号《哲思学意》12月28日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的宫睿的文章《康德的人格同一性理论》摘录
当代人格同一性理论主要有两个趋向:“一是以身体作为同一性的标准,将人格同一性等同于身体的跨时间的同一性,其中以大脑作为同一性标准的观点最为流行。二是将人格的跨时间同一性奠立于某种心理的持续性,洛克的记忆理论就是这种观点的发源。
而康德人格同一性的先验理论既反对以任何身体或实体的同一性作为人格同一性的基础,也和心理的人格同一性理论有重大区别。在对认识能力的批判分析中,康德揭示出“先验自我”是一切经验性意识的先验条件,即那个著名的表述“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我们的一切意识与先验自我有着必然的关系。就与人格同一性问题而论,我们有着不同时间上的经验自我的意识,但是这些经验性自我的意识只有在源始的先验自我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于是,康德不是从不同时间上的经验自我的意识内容中寻求同一性,而是从先验自我这一更为根本的形式条件直接给出同一性。
康德对于人格同一性的解释与其时间观密切相关。我们对于人格同一性问题的追问常常是在一种客观物理时间的背景下进行,不同时间的自我是存在于这一客观的时间之流上的不同的点,我们要追究的就是这些点的同一性关系。但众所周知,康德将时间视为直观的一种先天形式,这就抛弃了上述时间观。作为直观的形式,时间具有先天的统一性,所谓“不同的时间只是同一时间的不同部分”意味着时间源始地统一于作为我们的认识条件的直观形式之中,而时间作为内感官的形式,又必然地服从于先验自我的统摄。也就是说,时间先验地统一于先验自我的形式之中。正是在先验自我之中,我们才有了对于“不同时间”的言说。换言之,不是“我在不同的时间之中”,而是“不同的时间在我之中”。前一表述中的我是经验性的自我,后一表述中的我是先验自我。正是由先验自我表达了时间的先验同一性关系。于是,在不同时间上的经验性自我的同一性奠基于,由源始地统摄不同时间的先验自我所提供的同一性关系。
【时间猜想录之二十五】唐诗《春江花月夜》的“时间意识”
《春江花月夜》名家朗诵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t411g7xF/?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3
【琵琶】《春江花月夜》董晓琳 中央民族乐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s411j7bK?from=search&seid=8111420968461941128
舞蹈大师陈爱莲50年代成名作《春江花月夜》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x411V7Py?from=search&seid=6144835133202623172
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之前,并不出名,但清以及之后,被不少文人雅士所推崇,它被清编《全唐诗》的编辑者称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李泽厚先生说这首诗具有“宇宙意识”,蒋勋先生盛赞:《春江花月夜》总共三十六句,四句(四句为一段落)一韵,九次转韵(九个段落韵脚依次为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作为五个主题,一直在诗中错落的交错出现,就象交响曲一样,不同的主题旋律在四个乐章中不断变奏出来。
我对这首诗的理解:诗的第一、二段描绘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融为一体时似真疑幻的美丽画面,这里面有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也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创造;诗的第三、四段,是“仰望星空”式的哲思,是诗人“时间意识”的充分表达;诗的第五至第九段,描写了空间距离相隔千里的亲人的离愁别绪、思念之情。
其中的第三、四段体现出了诗人的”宇宙意识”,具体点说,体现出了诗人的“时间意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时间本身是不变的,因此,“江月年年望相似”。变的是在时间中的人和事物,“人生代代无穷已”。而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间是无意识的,但人是有意识的,人可以“仰望星空”,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或许,中国的古人并没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类有关“时间意识”的哲学问题,而《春江花月夜》涉及到了,因此,弥足珍贵。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蔣勳談春江花月夜(一)、(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t4y1C7jo?from=search&seid=8730933681313666989
蔣勳談春江花月夜(三)、(四)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A411q7PQ/?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
【时间猜想录之二十六】《心经》中的“空”境,是指“时间停止”的世界吗?
2020 药师寺宽邦《般若心经》日本僧侣音乐人全新Mix MV 中文字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E411T7Jj/?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
以前有一段时间,曾经热衷于读一些佛家的书,企图进入佛家的世界,但由于自己的“慧”根太浅,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尤其对于《心经》中的“空”境,觉得很玄乎。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以我们的经验和思维观之思之,这是不是玄之又玄的玄语?
昨晚无意中听到日本僧人唱的《心经》,由于现在有了“人类的时间意识是认识事物的尺度”的想法,忽然间,对《心经》的“空”境似有所悟。
假如将“时间停止”代入“空”中,那“时间停止”的世界是否就是“空”境?
时间停止了,当我们观察事物时,在“量”上,不增不减;在“质”上,不生不灭;在“关系”上,因就是果,果就是因,不垢不净;在“模态”上,过去、现在、未来浑然一体。
在这个“时间停止”的世界,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既是显象的(色),也是本质的(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当然,就象我在【时间猜想录之十一】的“幡动,风动,心动”所说的,我们不能让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自然时间”停下来,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理时间”暂停一下静下心来,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
附:《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心经》视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悦耳版) 治愈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i4y1b7U9/?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5
《心经》唱诵 王菲 一小时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a4y1v7VZ/?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3
【时间猜想录之二十七】“祖国”是一个“时间持续”的“实体”概念
〖卡拉扬经典系列〗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第二乐章 伏尔塔瓦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s411z7x7?from=search&seid=9018661456081506335
“伏尔塔瓦河 ”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的六个乐章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这也是套曲中最著名的乐章,它以抒情诗般的美妙和丰富想象力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热爱祖国”的情怀。该曲经常以独立乐曲在音乐会舞台上演出而流传至今。
《伏尔塔瓦河》的乐谱上有这样一段说明:两条小溪汇合成伏尔塔瓦河,流向远方;穿过茂密的森林,听见那猎人号角声的回音;流过丰收的田野,岸边传来了农村婚礼的欢乐声音;夜幕降临,月光下水仙女们在闪光的波浪上歌唱、嬉戏;奔腾的河水冲击着岩壁,发出轰响,掀起浪花,沿圣约翰峡谷滚滚而下;流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德,伏尔塔瓦河宽阔而壮观,继续向远方流去。
“祖国”是一个“时间持续”的“实体”概念,它是不变的。附著于其上的有诸如“疆域”、“朝代”、“文化”、“居民”、“山川”等属性,这些属性是可变的。一个出生、生活在这个“实体”中的人,通常来说热爱它是一种本能的、原始的情感。在诸多属性中,有好的元素也有不好的元素,赞美美好的,是热爱自己祖国的一种情感表达,希望美好与祖国一起持续;鞭挞丑恶的,也是热爱自己祖国的一种情感表达,希望丑恶不再出现,祖国更加美好。
虽然不是捷克人,甚至没有听说过伏尔塔瓦河,但我们听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时,由于“美”的“共通感”的作用,我们会“移情”至自己祖国的山山水水。
“热爱祖国”的本质是热爱美好的事物,这种热爱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可以穿越时空任驰骋!
【时间猜想录之二十八】“我的一切”就是我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的总和”
滨崎步封神之作 失聪后唱《My All》,全场泪目合唱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t411477J/?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8
《My all》是汤汲哲也作曲,亚洲天后滨崎步作词并演唱的一首歌,歌词是给她的粉丝们写的,是为了表达其对粉丝的感谢之情。
“My all”可以翻译成“我的所有”,也可翻译成“我的一切”。我觉得翻译成“我的一切”可能更贴近滨崎步所要表达的原意,“我的所有”着重于一“有”字,多指的是过去的经历、现在所得到和拥有的,而“我的一切”不仅涵盖了“我的所有”的过去和现在,也包括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期许。
“我的一切”就是我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的总和”。而滨崎步所要表达的正是“我的一切”。
滨崎姐在歌中感谢在过去的岁月中粉丝的支持和激励,而不只是我孤身一人在奋斗,正是你们的支持和激励,过去的我虽然不够完美却也灿烂过,在人生的系列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而今,你们的笑颜、你们的爱、你们的温暖,你们这些的“结晶”正闪耀着骄傲的光辉照亮着我,这也是我现在生活意义之所在。未来,希望你们看见更美好的梦想,没有终结,没有消亡,我会以“我的所有”伴着你们的梦想,守护在你们身旁!
听了滨崎步这首《我的一切》,我就在想:假如我们的“马爸爸”有滨崎姐这样的思想,不以“我的所有”而高高在上,而是以“我的一切”而谦卑、而感恩、而准备奉献一切,或许,他的粉丝会更多,他受粉丝的爱戴也会更深。
《My all》中文翻译歌词:
多少时光,我们一同经历;多少路程,我们一起走过。至今我们所留下的,虽然不够完美却也灿烂过。如今在这里 那些结晶,正闪耀着骄傲的光辉。
一直都那麽开心和快乐,坦白说并不是那麽回事。然而我们永远,都不会是孤身一人。想让你看见梦想的所在,没有终结 没有消亡,真的很想看见那样的梦想,那正是我的愿望。
想要一直守护在你身旁,不管即将发生什麽,我将用我的全部,一直将你守护。
从不曾有丝毫后悔,直到现在我都可以这样断言,我们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地,奋战到底。
在那些铭心的夜晚,事实上也会常常想起你,然而我们永远,都不是孤身一人。
看到你的笑颜,令人爱恋 令人目眩,多想再看到那样的笑颜,所以我仍活到今天。
我能感觉到你的爱,有力而温暖,那样无偿的爱情,我尽全力地感受着。
想让你看见梦想的所在,没有终结 没有消亡,真的很想让你看见那样的梦想,那正是我的愿望。我想守护在你的身旁,不管即将发生什麽,我将用我的全部,一直将你守护。
另有中文版《My all》,由郭德紫毅填词。2020年8月8日作为《球球大作战》五周年主题曲发布,新版中文歌词:
时光记录下了我们的经历,那是我从未想过的奇妙际遇。曾被我们认为遥远的距离,也已经都成为了过去。
或许现在我们拥有的一切,尽管不够完美却还依然灿烂如新,像那聚集幸福光芒的水晶,正闪耀着夺目的光明。
一路上的风景,有坦途有崎岖,可让我最安心,是一直在身边的你。是你让我相信,前方的路不会只是,一个人的旅行。
我会让你看见梦没有终结,它还在闪着光等我们向前,想要让你触碰梦想的真切,这是属于我最真实的心愿。
多想要能一直在你的身边,就像你爱着我不管路多险,就让我守护你用我的一切,守护属于我们的小小世界。
从来没有留下一丝的悔意,直到如今我一样可以这样断言,无论何时我们都竭尽全力,那是来自心底的勇气。
那些孤独的夜,你是空中的月,擦干我的泪眼,照亮了未知的世界。是你让我相信,前方的路不会只是,一个人的旅行。
我会让你浮现久违的笑颜,它还在我脑海在我的心间。还想要再看到再会那一天,所以我依然还期待着相见,我仍然能感到你爱如春天,那温暖的感觉从来未走远。
想要让你触碰梦想的真切,这是属于我最真实的心愿。我会让你看见梦没有终结,它还在闪着光等我们向前。
想要让你触碰梦想的真切,这是属于我最真实的心愿。多想要能一直在你的身边,就像你爱着我不管路多险,就让我守护你用我的一切,守护属于我们的小小世界。
【时间猜想录之二十九】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
[王杰]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国语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j411f7pd/?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4
[王杰]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粤语版)黑胶唱片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J411q7kB/?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2
王杰这首《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唱出了人偶尔、特别是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出现的一种状态:怀疑人生,怀疑人生是否就是一场梦,虚无,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空虚,没有任何实在的内容。
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
但理性告诉我们:人在时间中生活,一定会有内容,人生的内容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人生在世,不会空白过一生,只不过是在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充实程度上以及精采程度上,有强有弱。
而对内容“程度”的度量,既有主观的标准,也会有客观的标准,但所谓的“主观”和“客观”,并非就是那么绝对的:一个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普遍被人们评价为他的人生过得丰富、充实、精采,而有些富人却认为自己“穷”得只剩下钱了。一个流浪者,普遍被人们评价为他的人生是悲摧的,但很有可能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灵魂最自由的,自己的人生过得是最丰富、最充实、最精采的。
“一无所有”中的“有”和“无”,在我们的现象世界中是没有绝对的,只是相对的。这“相对”表现在对“有”和“无”之间的“度”的有所“规定”,这个“规定”的过程,是一个“度量”的过程,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度量”需要条件的设定,“辩证”需要关注条件的变化。
也就是说,理性告诉我们,我真的并非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