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古代客家移民

深圳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化移民城市,历史上也有过多次移民湖。改革开放前,深圳市的前身宝安县人口近40万,改革开放40年,户籍人口增至400万,常驻人口超过2000万。深州古代移民,方志、姓氏族谱以及口碑可稽者:一是宋元时期的广府移民:二是明洪武清康熙以来的客家移民,由此构成了深圳原住民中的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客家人约占60%,居住区域主要分布在深圳市的中、东部地区,广府人主要分布在深圳市西部地区。

深圳客家移民

经田野调查,结合文献,包括方志、族谱等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客家人从闽、粤、赣三角区山区迁徒归善和深、港地区,大致可分三个历史时期:

1、宋末元初。南宋末年,元兵南下,偏安临安(杭州)宋皇室仓皇南逃,行朝漳、潮——海陆丰——九龙湾——新会,涯门覆灭后,闽粤赣跟随文天祥的勤王义民散居环珠江口地区,龙华区观澜章阁村杨氏族谱记载甚详:“宋末帝昺年间由江西吉安府迁东莞六都章阁(今深圳观澜)”。据萧国健先生考证,宋元期间,自福建迁入者有林、陈、曾、吴、黄、刘六姓 ;自江西入迁者有文、候、陈、陶、邓、彭、廖、郑等姓氏。

2、明朝时期。明朝亦有部分客家人迁入深、港地区,迁入姓氏中可考者,自福建迁入的胡、张、叶、赵、蔡等姓氏 ;自江西来者有何、徐、袁、欧阳、黎等姓氏。另有赖、谢、苏三姓的原居地无考。各姓皆经惠、潮、深圳,而抵新界。

3、清康照八年(1669年)至鸦片战争前,大批量客家人迁入。即罗香林客家“五次迁移”说中的第四次大迁移。清朝康熙年间因遭“迁海”之灾,深、港犹烈。清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三年两奉迁拆,(新安县)尚存人丁二千一百七十二”。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允许居民返回故土,可是原居民死丧过半,或部分不愿归里,故回迁者甚少。朝廷为增加沿海地区居民,遂招垦粤、闽、赣的客家人南迁深、港,给予减免赋税和发给牛马种子的优惠政策。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从康熙八年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150年间,新安县的人口已增至239112人,村庄增至865条,其中客家村庄345条,本地人与客家人合建村庄208条。

清朝时期,自福建迁入的姓氏有刁、丘、江、李、利、邱、马、翁、郭、傅、温、游、郑、谢、蓝、萧等;自江西迁入的姓氏有朱、温、钟、顾四姓,自湖北(江夏堂)迁入者有罗氏;另有成、俞、凌、冯、邬,杨、翟等姓氏的原居地无考。梅江、东江流域迁入者为数更多。

所述客家人徒居深港地区,前后分三批而至。但事实上,第一、二批即宋元之间和明代迁入的客家人,他们的自我意识上不认同自己是客家人,因为“迁海前居住香港境内的客人因己长久定居,己不自知其为客,变成反客为主,称‘本地人’,如深圳,香港和东莞文天祥族裔数万之众,大多讲广府话,认同广府人,“迁海”“复界”后迁入的客人,才称为‘客家人”“。罗香林在《一八四二年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交通》一书中亦指出:“明朝以前迁入的客家人,由于数量较少,且分散居住,故其入居后,必致操本地方言。自康熙以后招垦农民,则多为自广东东、北、韩各江客籍中人成批而至者,以其迁入为成批而至,故能保持其原有客语,而其居地亦有自成村庄。”

参考资料:[1]戚鑫. 深圳古代移民初步研究[J]. 客家文博, 2018(3):10.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圳古代客家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