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总是在关注股票的涨跌、漫天的房价、结婚彩礼..成年人的压力似乎在无限地放大,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去关注孩子。
对于他们,我们看到的只有考试、分数以及别人家的孩子。
当发生了辱骂、家暴、贩卖孩子的事件,他们作为社会最脆弱、最单薄的存在,该怎么去为自己发声?
《何以为家》告诉我们了。
1
12岁的小男孩赞恩为了躲避叙利亚战争,跟随父母逃亡到了黎巴嫩的贫民窟。
由于极度赤贫,一家六七口人只能挤在一间暗无天日的破房子里,终日生活在被驱逐出境的恐慌中。
父母蜷缩在床上吸毒,没有正当的工作。
于是瘦如骨材的赞恩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送煤气、卖果汁,甚至能熟稔地从药局买到“禁药”,制成饮品在街头贩卖。
赞恩和弟弟妹妹从没被父母爱过。
他们只教会孩子撒谎和犯罪,对孩子拳打脚踢;白天当着孩子吞云吐雾,夜晚在床上翻雨覆雨,全然不顾一帘之外躺着无法入眠的小孩。
可赞恩心中仍充满了爱。
妹妹萨哈尔迎来初潮,他去超市偷卫生巾,甚至把自己的衣服脱掉,让妹妹垫在身下,以免被父母发现萨哈尔的秘密(在阿富汗,初潮意味着女孩可以嫁人)。
她是他心中唯一的柔软。
可最终,妹妹像商品一样被卖给了房东。
一怒之下,赞恩离家出走了。
2
举目无亲的赞恩流落街头,好心的女工拉希尔收留了他,并让他在家照顾自己的宝宝约纳斯。
一段平静快乐的时光被打破了,拉希尔由于是非法迁移被警方发现并拘留,再也没回家。
十二岁的赞恩,没有选择地成为了约纳斯的“父亲”。
善良和责任心让赞恩承担起照顾婴儿的重任 。他重操旧业卖起毒品饮料,只为攒够他和约纳斯去往欧洲的费用。
可最终他还是被现实打败了,房东锁死他们家,赞恩辛苦攒的前拿不出来,一切都成泡沫。
赞恩觉得约纳斯跟着自己只有死路一条,最后绝望地红着眼,把约纳斯卖给了黑市商人。
赞恩拿到钱可以去欧洲了,还必须向黑市商人提供身份证,无奈的他回家,却意外得知妹妹因流产死亡。
赞恩奔溃地拿起一把刀夺门而出...
赞恩入狱了,他控诉了父母。法庭上,赞恩和父母对峙。他说:
而赞恩的父亲说:
“我有什么错,我也是这么被生出来的,也是这么长大的。”
“从小到大别人跟我说‘没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孩子是你的脊梁。’我哪会知道有一天我会被自己的脊梁骨戳穿心扉。”
很显然,生活在稳定的社会的我们认为这种理由简直就是一种为自己辩护的可笑的借口。
但是,赞恩的父母难道不是也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的受害者吗?
他们的行为是恶的,可是恶的来源不是他们本身,而是统领他们思想的背后的社会制度。
最后,赞恩还是得到了自己的护照,离开了这个人间地狱,前往了欧洲那个令他向往的国度。
但是,何以为家?
3
无论如何,真正的悲剧是无解的。
影片中,赞恩的饰演者并非职业演员,而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
在被导演发掘时,12岁左右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截至2017年2月,叙利亚已有46.5万人因苦难而丧生,约135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500万叙利亚人出逃沦为难民。
这些数字里,其中孩子占了多少?
我们难以想象。
叙利亚难民问题太过于复杂,也太过于沉重。
但此刻,我们只想谈论的,正如导演所说的:
“我不想天真地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
“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片末,摄影师告诉赞恩,他在拍一张护照照片,而不是死亡证明,赞恩要保持微笑。
此时赞恩才露出了全片唯一一个真心的笑容,这个微笑或许并不能代表快乐。
起码,它代表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