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一、名词解释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法人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艾布拉姆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成为人化的自然,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力量;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既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具体来说,是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作者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这个理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 “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和修辞学因素。包括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等学派。


陌生化:陌生化是指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似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婴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了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这是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的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二、简答题


1. 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美国当代艺术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不论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者的对象,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他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与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文学活动四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2. 文学活动的发生


巫术发生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巫术发生说认为巫术并非文学的直接来源,而是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宗教发生说:认为文学起源于宗教,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直接导致了文学的发生,早期的文学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游戏发生说: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席勒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象力的游戏;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德国学者谷鲁斯则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模仿说: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一种假说。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产物。

劳动说(重要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关于文学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其依据在于: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在劳动中为了需要而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恩格斯说劳动“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一个自觉的目的,这一目的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重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后,劳动制约了最早的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文学体裁是诗,必须吟唱,载歌载舞,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得灵感。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统一在一起的反映。劳动说相对于其他学说更具体、更科学,从根本上阐释了文学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文学起源的最根本的学说。


3. 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各种原因


历史上就文学发展的动力问题曾有不同的理论阐述,有的人文文学发展的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认为文学的发展就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还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

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但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一般而言,政治开明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其次,文学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的支配。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再次,文学艺术也受自身规律的影响,新的内容的发现,新的形式的探讨与成型,需要一个过程。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理论教程(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