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讲第四十二章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为“道化”,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中和”。本章主旨是阐释道生万物的过程,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历代解《老子》者,历代对于这一句的解释众说纷纭,汉代以后一般用“元气”解释“一",以天地或阴阳解释“二”,用“和气”来解释“三”,这样来说明万物生成过程是相当清晰的。但陈鼓应教授认为“元气”与“和气”都是汉人习用之词,可能不符合老子本意。他提出两种解释:第一种,道是独立无偶的(“道生一”),浑沌未分的统一体蕴涵着“无”和“有”的两面(“一生二”),他把二解释为无和有,(道)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则有无相生而形成新体这就是(“二生三),万物都是在这种有无相生的状况中产生的,这就是(“三生万物),这一章的道生万物的过程,如果和第四十章及第一章相应的话,那么“道生一”就是以“无”释道,以“有”释 一”。

如司马光《道德真经论》所说:“道生一,自无入有”。第四十章的有、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第一章的有、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都是指称道的。由此看来,本章的“二”,当指形而上之“无”“有”而言。当形而上之“无”“有”向下落实而为形而下的“无”“有”时,则成为第二章所说的“有无相生”,这里相生所“生”者即为“三”。

他还有第二种解释,道是独立无偶的,这浑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了天地(“一生二”),天地产生阴阳之气(“二生三”),阴阳两气相交而形成各种新生体(“三生万物”)。我们取第二种说法,道是独一无二的,浑沌未分的道产生天地(“一生二”),天地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中气(“二生三”),阴阳之气与中气就产生了万物(“三生万物”)。汉代《淮南子·天文》篇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道始于一”,即将“道”和“一”视为同一概念,用阴阳解释“二”,用阴阳合和解释“三”。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关于“冲气”,历代也有多重解释。第一种,指阴阳两气互相交冲、激荡。冲,交冲,激荡。《说文解字》:“冲,涌摇也。”指的是洪水,大浪,摇荡冲击。第二种,指阴阳两气互相作用的中和之气。老子认为“中和”是万物生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状态性条件和极其重要的契机,是事物生成转化的本因和依据。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河上公注》:冲,中也。道匿名藏誉,其用在中。”

第三种,还有将“冲气"作“虚气”讲。我们这里采用第二种说法。指阴阳两气相互作用而形成中气,中和之气。和,也有两种说法:第一,指阴阳合和的均调状态。吴澄说:“和’,谓阴阳适均而不偏胜。”第二,认为阴阳二气之外还有另一种气,叫做和气。如高亨说:“冲气以为和’者,言阴阳二气涌摇交荡以成和气也。”我们这里还是采取第一种说法,这样概括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作用下成中气,于是阴气、阳气、中气形成新的和谐体。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孤”“寡”“不穀”都是世俗人厌恶的低贱的生存状态,而帝王公侯这些地位尊贵的人用来自称,表示出他们不骄矜恃气,谦虚谨慎、卑谦低调的态度,正好就是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生动写照。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万事万物自身都是负阴而抱阳,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而事物本身阴阳互动,此消彼长,彼长此消,损此益彼,损彼益此,阴阳和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道德经中很多理念都是源自《易经》,特别是老子的辩证法,更是由《易经》中阴阳、损益的概念发展而来。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横行霸道的人总不得好死,我引以为戒,并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根本。强梁者原意是指古人营造房屋时本末倒置的反面典型,按古代建筑规定,房屋结构必须强柱弱梁,意思是营屋造房时,如果房柱弱于房梁的话,必然使房屋有朝一日坍塌,从而使居住者死干非命。所以说,强梁者不得其死。

这里梁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弱柱,房屋的梁永远不能强于柱,完整的说就是“强梁弱柱不得其死”,因为强梁弱柱代表了阴阳失衡,而阴阳失衡才是不得善终的原因。

【延伸】

本章和《周易》体现万物一阴一阳的变化之道是如出一辙。《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是说,宇宙自然的变化,太极就是宇宙是本原。由太极生出阴阳二气,好比是天地生育万物,万物变化生生不息。《周易·系辞上》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此消彼长,彼长此消,互相转化就叫做道。

庄子也继承了本章老子的思想而立说。《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这里认为阴气是出乎天,阳气是发乎地,阴阳二气的“交通成和”,即是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万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化生出来的。《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高诱注》:'章’犹形也)。""“太一”即道。"两仪”,高诱注为“天地”,阴阳出乎天地,这和庄子的解释一致。万物的产生是在“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和合而成有形之物的。

总结:上一章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揭示了-系列相反相成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本章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老子的万物生成论,老子讲“道”生成万物的顺序是道→一→二 →三 →万物,用一、二、三的数字来代指,是表示这一过程是由简至繁。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干“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第二层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这是第三十九章讲过的。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

我认为本章两段前后虽然不是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然相近。老子讲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和合之体,阴阳各有特性,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阳施阴承等。又阴阳可以相互化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根!互抱,互含,阴阳消长、往来、合道。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相互调和,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具有高贵地位的王公用人们所厌恶的孤、寡、不穀等称谓来称呼自己,就是运用阴阳平衡原理来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平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途径。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精讲第四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