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左宗棠之“湘江夜话”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0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左宗棠收复了新疆。那一刻,“公见玉门外草莱偏垦,道旁官柳成荫,欣然加餐以之人”。文襄公“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公与西北之情结并非偶然,岁月如斯,沧桑悠远,跟随时光的脚步,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写在记忆中的“湘江夜话”。

湘  江  夜  话

历 史 的 西 域

西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期间被匈奴囚禁九年,后又通随从堂邑父出逃,继续持节西行。他们靠着强大的意志力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到达西域诸国。回程途中,他们再次被匈奴俘虏,数年后他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父又一次出逃东归,历经十三年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城。

汉武帝开疆拓土,经略西域,离不开张骞的丰功伟绩。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置河西四郡,即敦煌、酒泉、张掖、武威。敦煌:敦,大也;煌,盛也。酒泉:城下有泉,其水若酒。张掖:张帝国之臂掖。武威:武功军威。河西四郡,是汉武帝雄心抱负的象征;是汉朝布国威于西域的要道;亦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沟通交流的桥梁。

敦 煌 月 牙 泉

两汉之后的历代统一王朝,均将治理西域列为重要国策之一。汉、三国、两晋、隋、唐、元、明、清,历史的画卷总是波澜壮阔,伴随着一幕幕生动的的往事,一张张为人熟知的面孔,张骞、卫青、霍去病、班超、李工、林则徐、左宗棠,他们在河西走廊演绎了无数动人的历史传奇。

湘 江 夜 话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了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向罪恶的“鸦片贸易”宣战。恼羞成怒的英帝国主义随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林则徐也因此遭贬谪。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林则徐被发往河西走廊的嘉峪关。他经过历经沧桑的关塞,甚为震撼,一时间意气风发挥笔写下“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五年的流放生活,有所见,亦有所闻,让这位年过六旬、“开眼看世界”的老者认识了西北边关的形势危矣。

嘉  峪  关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他在返回福建老家的途中,路过湖南长沙并做短暂的停留。期间,在众多慕名而来的拜访者中,他唯独接见了一位叫左宗棠的后生。当时的左宗棠听闻林则徐的到来,便马不停蹄从百里之外的老家湘阴赶到湘江边上的岳麓山下。看到了久仰的前辈,一时激动,上船时竟不慎跌落水中。

林 则 徐 与 虎 门 销 烟

两人一见如故,推心置腹,彻夜长谈。林则徐对这位三十七岁的晚辈一见倾倒,诧为奇才,赞不绝口,认为他将是自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林则徐勉励左宗棠,“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则徐甚至将自己多年来在西域的见闻记录送给左宗棠,寄予厚望。然而,这次匆匆一见,却成了两人的永诀,甚是遗憾。“湘江夜话”,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却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次重要夜谈。

左 宗 棠 与 西 北

同治四年(公元1863年),中亚号汗国军官阿古伯入侵新疆,沙俄趁火打劫侵占伊犁。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日本借琉球难民事件出兵台湾,企图侵占宝岛。一时间,中国的边疆、海疆同时出现重大危机。于是乎,清政府统治阶级,上至皇帝亲贵,下至地方督抚展开了一场关乎中国命运的“海塞防大讨论”。

光绪二年(公元1875年),左宗棠上奏《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指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决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另外,他认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常剧于东南。盖东南以大海为界形格势禁,尚易为功。西北则广袤无垠。专恃兵力为强弱,兵少固起戎心,兵多又耗国用。言防无天险可限戎马之足。以言战无舟楫可省。专馈之烦,非若东南之险阻可凭集事较易也”。因此,左宗棠力主出兵西域,收复新疆。

左  宗  棠

光绪七年(公元1880年),六十八岁的左宗棠率领湘军,抬棺出征,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外的全部中国领土,维护了主权,巩固了治权。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袒露心声,“此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担”。

左文襄公因与林文忠公结缘,而与西北结缘,与河西走廊结缘。“湘江夜话”之后,左宗棠铭记林则徐的嘱托,用兵西北,缔造了“汉唐以来未有之边功”,维护了祖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名垂青史,万古流芳。“湘江夜话”,亦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佳话,代代相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林则徐与左宗棠之“湘江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