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修订了新的初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引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变革。旨在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更需要人类进行深度学习。这里所提出的深度学习不仅强调学生的深度思维,更是站在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教育问题的,强调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能够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社会人;同时更关注对教学本质的研究,指向课堂教学,让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真正的深度学习教学中得以落实。
本书共分为“四讲”。第一讲“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阐述了深度学习提出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相关学术研究背景。
第二讲“什么是深度学习”,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定义和意义、教师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三讲“怎样实现深度学习”,阐述了实现深度学习的条件、路径和各环节的具体措施。
第四讲“怎样推进深度学习”,阐述了区域和学校层面推进深度学习的策略。
第一讲 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
1.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有关问题,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方面提出。
2.课程目标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而且以核心素养为纲。立足于推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3.核心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纲,对三维目标充分整合了,不在细分三维目标,融会贯通整合,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对于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检验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及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核心素养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
4.什么是知觉模式?
知觉有两种反应模式——视觉型和触觉型。
知觉模式:学生在知觉一个图形时,不仅知觉到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能将这些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元认知的理解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 审慎的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拥有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学习成绩更加突出。
元认知能力是可以通过直接教学或观察和模仿教师、学科专家解决问题进行思考的策略来加以培养的。
元认知就是让学生在原有概念基础上不断探究,像专家一样进行知识建构,问题的解决和反思改进,从而实现概念的改变和知识的迁移。是探索过程,而不是直接给结论。
6.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学生为敏锐理解学科内容并将知识用于解决课堂和工作中的问题而必须掌握的一系列素养,主要包括掌握核心的学科内容、批判性思考与解决复杂问题的技能,有效沟通的技能,协作的技能,学会学习(能够自我指导地学习)以及形成学科思维模式。
深度学习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积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并获得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成长,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正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
深度学习也开始了由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向“学生本位”课程的跨越,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强化的是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也要求教师在深度教学中,首先要制定适合深度学习开展的目标。
深度学习改进项目较传统教学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是将“教育”、“教学”单纯地理解成了一个字——“教”,而没有“育”和“学”的份。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出发,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深度学习以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对学习活动和过程加以系统设计与实施。深度学习的理解,不仅仅是单纯的知道,了解,明白,更强调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先前知识基础上的概念改变。咱们的学生的前概念基本上来自于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又很少很少,也就是说,他们的前概念非常顽固,在课堂上要充分促进概念的转变,可以通过实验等方式呈现科学概念,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认知上存在矛盾冲突,由此才能改变他们的原有概念和认知。
7. 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必然选择
深度学习中师生关系也要发生变化,成为学习伙伴关系,师生共同探究、创造和使用知识,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执教者了,学生可以通过媒介平台来发现新知识, 发表新观念, 从而通过创造知识来学习。(一师生是学习的伙伴关系,二深度学习的任务,三加速深度学习的工具和资源。)
学生要具备未来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必要的学习技能,让学生成为将来人工智能的技术的主宰者,而不是被取代者。信息技术创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和改变了学习的方式。
社会高速发展,技术迭代进步,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学习从以倾听、记忆、模仿和练习为主的复制型学习,转变为以实践、体验、理解和迁移为典型特征的深度学习。
未来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学生如何批判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行有效协作和交流,自我指导的学习以及形成一套学科思维。
8.深度学习的实现
基于问题,基于探究,基于挑战,基于项目等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有效促进深度学习。
在深度学习里,需要教师的教从传统的“给予”向有意“引导”转变,学生的学要从被动的“接受”向主动“发现”转变。
基于素养的单元设计的起点和归宿均是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并且以评价任务嵌入学习过程不断采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整个学习过程设计围绕学生展开,关注针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以及开展学后反思,已达到深度学习。介绍了深度学习的能力,认知能力,人际能力,个人能力,采用逆向思维的设计进行深度学习,数学上很多都是这样的。
逆向教学设计就是以明确预期学习目标为前提,通过确定达到学习目标的评价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的一种教学设计方式。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优先于教学实施。
从四个学术论进行阐述得深度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型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性活动,由此创造出对新知的理解。有深度学习的评价,可以结合我们的课堂设计。
9.深度学习的评价
深度学习主张采取持续性评价,即依据深度学习目标,确定清晰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提供清晰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对真实问题解决和项目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多元主题对标准制定与评价的参与,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以及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和促进学习改进功能的发挥。
10.深度学习推进的要素
一师生新的合作学习伙伴关系
二教学实践训练
三交往能力,学习负责
四运用数字技术
张校长总结:大家的认识很到位了,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就是要考虑到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就是要在学习中把碎片化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了解所学知识的来源,现象及与生活生产的关联。
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情境设计及项目式学习的方法等,都是引导孩子们向深度学习进发的方法。另外,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还应该考虑“高阶思维”的问题。我们平时的思维停留在观察思考,从现象到想像等方面。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推理性思维,也是可以做到的。这些都是高阶思维。
第二讲 什么是深度学习
1.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是在学习内容与真实世界间建立起有效联系,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距离。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设置有效问题。让学习过程中内隐的思维显性化是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策略。要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度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将“知识问题化”和“问题知识化”。
用情境设计使学习材料有趣,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有指向、具体的、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都得到提升与发展,从而深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化。
当今的教学:是要把外在于学生的、和学生没有关系的知识,在教学中转化为学生主动活动的对象,从而与学生建立起意义关联,并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转变成学生成长的养分。实现传承,实现培养人,发展人的根本目标。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深度学习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开展活动教学。教师组织活动,积极开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环节,触及学生心灵才能有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深”,“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深”在人的心灵里。“深”在系统结构中、深在教学规律中,还要“远”下去。
深度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有难度、有挑战的学习任务面前,如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能够独立操作这些内容,发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深度学习是要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提升思想水平、精神境界,培养能够进入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
这里介绍了最近发展区,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促进学生自觉的发展这里,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水平与较高的未来水平之间的一个区域。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谈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生更多体会学校的快乐而不是痛苦的经历。
2.深度学习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活动:
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是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要能够把握好知识,教材内容与教学材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教学材料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教学材料,不同于教材内容,它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活动性具有两个特点。教学材料,学生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对象。
第一个特点是饱含着教师的教学意图,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凝结,预设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
教师提供教学材料必须先研究学情,明确学生的现有水平就是要掌握学情,也要确定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就是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完成从实践到理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前的基础知识就是了解学情,然后因材施教。
3.怎么理解两次倒转?
①.书中提到了两次倒转。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停留于“第一次倒转”,只关注“第一次倒转”,就可能忽视学生直接从认识开始学习高深知识的困难,忽视如何去引发学生主动的智力活动,忽视学生内心对学习的真正兴趣和理性体验,导致强制,导致灌输。
②.这个知识主要体现从特殊到一般,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一般规律,也就是平方差公式。也就是学生探索知识的生成过程。
③.第一次倒转是直接从认识开始。第二次倒转是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
④.在第一次具体数字倒转的基础上,使学生自主的亲身经历并发现规律,随后建构过程,并能验证,就是第二次倒转。
⑤.也就是一个认知过程,现在被分解成细致的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浅层的,第二个过程是深层的,即深度学习。
4.引发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做几件事:
一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二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即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三,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联系我们的教学实践,大家说说我们平时教学是否是遵循以上三点进行的,按这三点进行会更好的学习课标和教材,进行单元整合。(一就是发现学生学情,二是根据学情来因材施教,三让学生进行反思,从知识源头到结论之间联系。)
第1条,日常教学中,我们就是首先研究学情,掌握学情,然后确定教学目标。
第2条, 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具体设计过程,预设方案,课堂准备,包括一些课件,音频视频等等,为教学服务的。(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操作过程)
第3条, 是实施操作过程。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首先使课堂生动活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易于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反复考虑教学设计方案,要抓住机会搞好教学,灵活运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提供更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自信心。
教师作用很大,要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符合咱们任务单的学习,根据预习出现的困惑进行课堂内化和提升,一直以来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这种主体性发挥是要在教师科学的、专业的、艺术性的指导下完成的。教师的主导性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把握课堂,引导课堂。
5.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
(1)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何谓“联想和结构”?
联想就是唤醒和调动学生的经验,既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样态,也指这样的学习方式,所处的学习内容,学习对象,
结构就是整合和结构化经验和知识。
联想和结构,就是筛选和整合吧,筛选是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要对学生的经验进行筛选,让有益的经验促进新的知识的更好获得,最终整合成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2)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联系越多,理解越深入,我们平时就要鼓励学生这样学习的。
(3)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4)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5)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
对知识及其学习过程进行评判的意识与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批判性的认识与理解的过程中形成的。
6.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克服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重要的是,要克服长期以来的种种二元对立,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知识)获得高度的统一,使教学内容(人类历史文化、人类认识成果)实现其本应有的价值,使教师、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最大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有助于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
(一)深刻认识教学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
在深度学习这里,不是把知识(人类认识成果)平移、传输、灌输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知识发现发展的情境、过程,引导、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发现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换言之,学生并不静待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入”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再)形成”和“(再)发展”过程。
(二)重新认识教学目标的价值
也就是说,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是割裂的,没有把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活动统一起来。深度学习的实验与实践,就是要引导教师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制定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的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知道学生有怎样的基础与条件,知道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素养,知道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哪些活动来转化,知道设计什么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以主体的方式去展开深度学习,等等。换言之,教学目标不是教师主观制定的,而是对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活动的关联结果的表述;教学目标不是摆在那里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的,而是要真正作为引导教学活动、实施持续的教学评价的依据来发挥作用的。
(三)重新认识教学内容的意义
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将外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但教学内容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必先转化为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操作和咖加工的教学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所谓教学材料,是指由教师提供的、蕴含教学意图的、能够通达教学内容的符号或实体性材料,如用于表述知识的符号,以及教具、音像制品和教师的板书、示意图等具体的物质实体。教学材料既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具象化,内在地包蕴着知识、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也包含着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设计的活动方式、路径以及过程、环节,是教师对学生素养形成的自觉规划与引领。也就是说,教学材料所蕴含的不只有通常所说的“干货”(知识),也有让“干货”得以泡发的情境、情感、情绪(如纠结、疑虑)、价值观、思想过程、思维方式(如质疑、批判、推理、归纳等)等。这样的教学材料,才是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操作、思考、学习的对象,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和学习,全面把握并内化知识的核心本质。
教学内容是学生深度操作、加工教学材料之后所获得、体会、掌握了的东西。
当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材料后,教学内容便从“硬”的知识转变为动态、丰富、鲜活的人类认识过程,成为可以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对象,从而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现实力量时,人类认识成果(知识)才实现了它自身的价值,才能继续作为认识成果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成为与未来社会实践相关的人类历史成果(而不是静态的存在物)。这正是教学之于人类历史文化的意义,也是人类历史文化自身的价值所在。
(四)重新认识教师的价值
没有教师,虽会有学习但不会有教学中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意识与能力水平,决定着学生能否发生深度学习。
教师与学生的深度学习是相互成就的。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没有好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样,在不断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在信息时代,教师再也不能只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而存在。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得迅捷、愉快、彻底,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批判、深入思考,是教师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和价值,也是教师不能被虚拟技术所替代的根本。对于教学中的教师而言,从来没有所谓的“教师中心”,教师的所有愿望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只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自觉地赋予自己更丰富的职责,把社会的期望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愿望,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会教学材料所蕴含的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带领学生从自在的个体成长为有思想、有能力、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未来社会的主人。这样的教师,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教师,也是成就自己、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教师。
在深度学习这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人类知识与儿童经验、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知识学习与品格养成、知识学习与情感需要,不再是分离对立的,而是有机地融为一体,而教学活动则是与整全的、有意义的学生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
张校长总结:深度学习的基础是建立在观察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归纳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造性表达能力等方面,这是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基本因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