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超实用儿童心理学》

第1章 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秘密——既要争分夺秒,又要慢慢来

其实儿童到了某个年龄就必然会展现出某些特质,如果作为父母提前做过功课,他们就会相对淡定地面对这个过程;如果缺乏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基本特征的了解,就会很焦虑。

我们每一位父母就不得不重新学习儿童是如何一步步长大的,并且站在孩子的每一个年龄阶段去理解他们。这种发展规律就是成熟的力量,如果你不懂得成熟有什么意义,不懂得孩子发展的时间表,你就会不淡定,自然也就难以避免焦虑。

不懂“成熟”力量的家长一般会有三种表现:

1.对儿童某个年龄出现的正常发展现象感到焦虑

2.不理解孩子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3.喜欢用成人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孩子

比如孩子在2~3岁期间都会出现“第一逆反期”现象,这是因为孩子婴儿时期几乎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成长到2岁左右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飞速发展,他们开始与其他人建立边界——知道我就是我,我和你是不一样的。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孩子就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了,不断地跟父母说“不要”“不好”“不行”,正是他们在反复练习用拒绝的方式来体现自我独立。其实很多时候,他们说“不”,并不是因为真的想拒绝,也就是练习而已。只有在他们满足这种练习的欲望之后,这种说“不”的习惯才会慢慢消失。

比如3岁左右,孩子喜欢把周围的环境安排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穿衣服、鞋子都要用固定的方式来进行,要不然就会大哭大闹。了解蒙台梭利敏感期理论的父母就知道,这是我家孩子到了秩序感的敏感期了,这些都是正常表现。

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在环境中给予孩子足够的语言刺激,对他的发声给予积极、及时的回应。除了这两点,人的语言机制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我们再额外训练。

如果没有先天缺陷,幼儿并不需要额外的训练。孩子正常的发展不需要遵循相同的进度,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样的。

分享行为在心理学里叫作“亲社会性”,也就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自愿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要到四五岁的时候才能逐渐展现出来,两三岁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分享的意识,他们的思维模式是“自我中心”,世界就应该是我看到、我所想的样子。这时候,你要求他们懂得分享,只能说是强人所难。

孩子之所以在7岁以前特别喜欢听好话,而且总是言过其实地评价自己,是因为他们在为自己建立一个美好的形象——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感觉良好了,才能发自内心地展现出自信。只有等他们的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差不多到了小学二年级,他们才会慢慢地客观评价自己。但如果之前父母总是打击孩子这样的自夸需求,孩子不客观评价自己的时间就会被拉长。如果仍然得不到满足,最终就会转化为自卑。

很多时候,父母很难做到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听话、有问题,从而草率地做出了很多不应该的错误管教行为。但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行为自己小时候也出现过,也许他们早就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

对于早期教育的指导思想:

以皮亚杰、蒙台梭利为代表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哲学观点,他们认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按照孩子的需要来进行。也就是说,教学是由儿童发起的,他们对什么感兴趣,老师就提供什么样的游戏和活动。比如说,让孩子们玩“糖果乐园”或者“大富翁”的游戏,就可以改善他们的身体协调性、计算能力、轮流玩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这种教育思想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他们不但要学会精心挑选玩具、设计活动,还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即使是孩子出现负面行为,也不能用惩罚的手段来制止。以儿童为中心的方法所产生的早教结果是最好的!一旦你确定了教育思想和风格,就不要变来变去,或者执行得模棱两可。

至于那些所谓的全脑、右脑教育法,基本上就像“脑白金”一样,只为了迎合我们中国人概念的市场行为,效果和科学性暂时还没有得到系统考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8章-《超实用儿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