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讲述了一个抑郁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蛤蟆先生》一书是对大多数自我成长类心理咨询过程的高度浓缩。蛤蟆成长的节奏,与咨询师发生的情感变化和冲突,是千万个来访者的缩影。书中的核心知识点——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和人生坐标——具有极强的普适性,但角色的设定(动物)和故事性的讲述方式使本书读起来比许多心理咨询类书籍都轻松得多(当然知识点也就更朦胧一些)。这也是本书为何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前部分主要介绍-沟通分析理论的核心---三部分自我状态组成的人格模式】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儿童自我状体,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情,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厮的基本的感情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作出反应,所以我们自动作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的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防御,因此产生的后果。
婴幼儿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到用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习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的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事情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来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从呱呱坠地起,我们的生命里只有两个人陪伴,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个人。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这就形成了所谓的“适应型儿童”。
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就是两种“儿童的自我状态”。
小时候收到玩具会开心,也会充满活力地玩个不停,即快乐和深情;也会和其他小朋友打架闹脾气而觉得 愤怒;当然也会因为宠物的去世带来的 悲伤;还有小时候做噩梦醒来不自觉地恐惧。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所有这些基本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所谓“自然型儿童”。
“适应型儿童”可能服从父母,不论父母坚持的是否合理,并学会察觉什么是不对的。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那他就必须学习 顺从甚至 取悦压迫者,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在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后,会选择 道歉;最后,是 依赖,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自然状态,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同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的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成年人的父亲”,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在孩子弱小无助的时候,是会去依赖自己的父母,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到这一点,有些人会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且不是发自内心,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适应性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作出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利的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的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赢家作出的反应。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的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人总是会有一些不快乐的时光,会有不开心的情绪,如果你要更好的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为什么很多人拒绝打开这扇学习之门,因为它通向一条艰苦之路,但是这扇门也可能通向深刻的领悟。
父母自我状态,当一个人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他会表现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样,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不可估量。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
控制型父影响母自我:常想控制别人、批评别人、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是什么。用自己 的思同考去别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责任感及偏见等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但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及追求理想等肯定的一面。
照顾型父母自我:具有认同感、照顾关怀别人,及包容别人、倾听别人的话语、觉得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重要。亲身关怀,用亲切言语同理关照别人,也常褒奖足人,贝有深切同情心。这可从人的语调、姿态手势等显示出来。
成人自我状态:当你的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并能利用你的能力,你就在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则是一个人利用既有的资源来思考、记忆并应用的部分,通常是以不带感情的方式来表现,属于此时此地的一部分。举例来说:当你正在读一本书,看到一些资料,不带情绪的判断是否适用在自己身上,这是你就是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中。如果你很生气地说:“这些家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这是你可能处于批评的父母自我状态或生气地的儿童自我状态。工程师设计草图、法官办案、医生诊病,都是成人自我状态运作的明显例子。
儿童、成人、父母状态提,代表了人格的结构。(注:自我状态是自我状态的理论是沟通分析的基础,艾伯恩(Eric Berne沟通分析之父)将之定义为一个人外显的、可观察的心理状态。儿童自我就是一套自个人童年遗留下来的行为、想法、感觉;成人自我则针对当前现实自主性行为、想法、感觉的组合体;父毋自我就是个刻圭,个体从周围重要人物(按个人本身的认知)所内射的行为、想法、感觉。在平常的沟通分析运用中,我们会简单地说“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在父母自我状态里”、“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把这三个自我状态放在一起,就是沟通分析理论的核心---三部分自我状态组成的人格模式。)
【关于自我成长的“历程”】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当我们有机会回顾他的人生,有可能会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怎样影响着他。能看到自己倾向于怎样行事,也看到一个事件是怎样引发另一个事件。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的去看,而不再因之前的错误而感到内疚。然后慢慢地,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的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人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何谓真实?】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的回应当下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心理游戏的介绍】
人生坐标:对世界的看法是再人生的最初阶段形成的。
如何回答两个问题: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这包括了四个象限。
自证预言: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那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岁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会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
心理游戏:在每个人的人生坐标里,为了达到必然后果(自证预言)而采取的行动——玩心理游戏。
【关于情商】
情商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概括而言,情商高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一个高情商的人能够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之为“共情”。但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能让人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的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的联结,协同合作。
【本书几段特别喜欢的话】
人生的剧情若能避开“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该多好。
“小动物”通常不会做提前的规划,对他们来说,在四季更迭中按部就班,才能过的舒服。把忧虑抛在脑后。改变会带来风险,风险会导致危险处境,危险意味着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