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关于作者】

马丁·塞利格曼,当代美国心理大师,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结构体系,是全世界公认的“积极心理学之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还是畅销书作家,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出版了21本书,代表作有《真实的幸福》《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01

第一,为什么有些事可以改变,有些事很难改变?

第二,面对不能改变的事情,要学会接纳自己。

第三,面对可以改变的事情,要学会积极地改变自己。


我们先来讲今天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为什么有些事可以改变,有些事很难改变?如何来判断一件事情的改变难度?


正如开头所说,盲目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很容易让人陷入“越努力改变,表现越糟糕”的恶性循环。

举个例子,有个患强迫症的母亲,老是觉得自己的手没洗干净,会把细菌传染给孩子,所以她总是反复地洗手,甚至一洗就是一个小时。

在这个例子中,因为孩子一直是健康的,这个母亲就很容易把孩子没有生病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反复洗手的成果,这就强化了她反复洗手这件事。

可是她无法证明,自己反复洗手的行为其实和孩子健康关系不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受证据层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位母亲的强迫症很难被改变。

想要正确有效地改变自己,最重要的是从理性上分清“可改变”和“不可改变”的界限。影响一件事情改变难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如果一件事的深度跟生物层面相关,那么它就很难实现,比如节食减肥。第二,如果一件事很容易找到证据支撑它是合理的,那么它就比较难改变,比如强迫症。第三,如果一件事背后的信念力量很强,适用范围很广,那么它就比较难改变,比如因为认为自己不值得人爱而悲观、抑郁。把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你就能够相对全面地来看待一个问题了。

02

积极地接纳你所不能改变的事情,非但不是消极的表现,反而是让你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去,从而创造生活的良性循环。这样的改变,永远不嫌晚,只要你下定了决心,就随时可以开始你的行动。

03

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三点改变法则,第一,不念过往,童年的影响没有那么大;第二,从困扰你最深的那件事情入手;第三,明确自己想要达成的结果。

金句:

1. 积极地接纳你所不能改变的事情,非但不是消极的表现,反而让你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去,从而创造生活的良性循环。只要你下定了决心,就随时可以开始你的行动。

2. 一个人的童年遭遇,甚至是心理上的创伤,对他长大后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因为最终决定你的人格的,只有你自己。如果你非要怪你的父母,那就只能怪他们遗传给你的基因。

3. 如果你已经决定改变,但不知道从何做起时,就从那个目前困扰你最深的一个问题开始行动。哪怕,这个问题是最难改变的、生物层面的问题。你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拿出和它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你可能感兴趣的:(8/28认识自己,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