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句魔法话语,让孩子不再反叛,每个父母都要会说
很多亲子心理文章都建议父母要和孩子“共情”。但 “共情”是对人要求很高的能力,心理咨询师都需要训练多年才能真正掌握如何与别人“共情”。
如果你想要和孩子共情,却发现很难,这里介绍3个小技巧。
这3个小技巧是3句话,如果你想和孩子共情,就用上这3句话,有时会收到魔法般的效果。
第一句:我想你也很难过/难受吧?
有一个妈妈给我讲了一件很感人的事情。
她的孩子有一天在课上和同学打架。
起因是她孩子这次考试考得不好,另一个孩子看见了他的分数,不仅嘲笑他,还把他试卷传给旁边同学看。他去抢试卷,两人就打了起来。
因为他孩子长得比较高大,对方相对矮小,所以就把对方打伤了。还好伤得也不严重,校医务室处理了一下就好了。
因为打伤人,老师重点批评她家孩子。
这件事处理完后,老师给她打了个电话,说明了情况。
听完以后其实她很生气,第一生气孩子打人,第二生气孩子考试考得这么差。她心里本来想,回来要好好教训他一顿。
但老师特别叮嘱她,孩子今天没考好,和同学打架被批评,一定很难过,让她不要再批评孩子了,而是要多鼓励孩子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下次考试考好。
下班回到家之前,她深呼吸了一口,反复告诫自己不要生气。见到孩子以后,她对孩子说: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了今天的事情。她看见孩子神色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她走到儿子面前,抚摸了一下他的头说:你今天一天在学校肯定很难受吧?有什么想和妈妈说的吗?
听见她这么说,孩子一把抱住她的腰,开始放声大哭起来,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
听见孩子这么哭,她心里本来还有一点怒气,也全部都烟消云散了。她一直抱着孩子抚摸他的头,让孩子尽情哭完。
等孩子平静下来,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知道打人不对,我不会再打人了。第二句话是:我要好好学习,不会再考这么差了。
这个妈妈一句教训的话都没说,却比说一大堆效果好多了。
第二句:我想你那样做,一定有你的理由!
有一对兄妹经常吵架打架。两人一旦发生争执,就会找到妈妈告状,妈妈简直都要头疼死了。
有一天,哥哥把妹妹刚扎好的头发弄得很乱。看到自己花了好长时间给女儿梳好的头发,又变得像鸡窝一样,这个妈妈见状简直都要气得爆炸掉了。
妈妈给女儿梳头的时候,女儿一直哭,妈妈也越来越烦躁。
妈妈忍受着女儿的哭闹,对儿子大骂:你怎么总是欺负妹妹?怎么那么不听话?给你说过多少次不要打妹妹?我要让你爸揍你一顿你才记得住!
听说会被爸爸揍,儿子也吓得哭起来。
结果家里简直吵成一团,妈妈感觉自己已经控制不住情绪了,走到儿子面前给了他两巴掌,把他关到卧室。
转回身又对女儿说:你也不要哭了!再哭我把你也关起来!
气呼呼地给女儿梳好头发,整理好衣服,再去卧室找儿子,儿子已经哭得瘫倒在地上了。
这个妈妈好沮丧,一整天地计划又被这些“突发意外”打乱……
两个孩子哭闹累了都睡了,这个妈妈坐在沙发上让自己慢慢平静,然后想: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她准备尝试一下一个新学到的办法。
儿子睡醒后她把儿子叫到书房,让儿子坐到一张椅子上,自己坐到另一张椅子上,两人相对而坐。
她拉着儿子的手说:妈妈想,刚才你弄乱妹妹头发,一定有你的理由吧?可以告诉我吗?
见儿子惊讶的表情,她又说了一遍。儿子撅着小嘴,眼泪汪汪地说出了憋在心里的委屈。
最近他发现妈妈给妹妹买了很多衣服,还买了一套很好看的水彩笔。他也叫妈妈给自己买衣服,买玩具,可却常常被拒绝。今天要出去玩,他看见妈妈把妹妹打扮得很漂亮,觉得妈妈又会给妹妹买衣服,心里就很生气。
听儿子说完,这个妈妈很吃惊,她根本没想到是这样。
但是她仔细想想,自己确实在这件事情上对女儿偏心。因为她心里更喜欢打扮小女孩,所以总是给女儿买衣服,扎好看的辫子,把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却忽视了儿子的心情。
如果你能够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说出自己心里话,他们都会愿意说出来。而这个机会,就可以用这句话办到。
第三句:我知道,其实你也不想这样
每一位父母都讨厌孩子撒谎。可是孩子为什么撒谎呢?想必很少有父母了解过。
有一个小女孩,每天回家都告诉妈妈自己作业做完了,想要玩。但实际上,她的作业并没做完。
有时候老师要求家长检查完作业签字,这个小女孩竟然模仿出了妈妈的签名,每天给自己签字。但很快就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和家长一致认为,相比于不做作业,撒谎和编造妈妈签名这个问题更严重,是一种品行问题。
孩子的父母不仅对女儿很气愤,也很失望。但实际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正面意图。
什么是正面意图呢?就是说,孩子这么做,其实是希望事情变好。
对孩子来说,他们虽然做了一些坏事情,但是很可能并不知道这件事性质多么恶劣。
这个女孩她想玩,所以只有骗妈妈说作业做完了。可是老师又要让爸妈检查作业,她可能是担心父母生气,就干脆冒充妈妈签名。
那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她自己知道自己这种行为有问题吗?
当然知道。
既然知道,她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心里就有冲突。
父母要发现这个冲突,就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解开心结,也就更容易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
没有一个孩子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罪人,每一个孩子在做“坏事”的时候,他们未必没有内疚感,负罪感。从这种感觉入手,就很容易和孩子共情。
此时,只需要说一句:我知道,其实你也不想这样。
其实这3句话可以用到很多人际冲突中,可以用到各种需要你和对方“共情”的时候,未必仅限于亲子关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