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学习笔记(12)—情感心理学(二)

二.解释情感的理论观点

1.古老的威廉.詹姆斯的情感理论

“身体的变化是在感觉到刺激事件的瞬间发生的,而我们感觉到体内的变化是一种感觉状态……我们悲伤,因为我们哭泣……我们害怕,因为我们擅抖……如果没有伴随感觉出现的身体状态,那么,身体状态形式上就是纯粹认知的,苍白无色的,没有感情的温暖。”

可解释为,一旦感觉到某个事件或事情的发生,就会引起身体的某些变化,而感觉到种变化以后,就会产生相应的感情体验。

池的情感理论的缺陷:

身体刺激不会产生特别的情感;

身体反应的延迟;

非常一般的生理变化。

它的情感理论得到证明的若干结论:

元情感都能够引起到一定的生理激动,这样的内部变化,在一个人说有相应的感觉之前,就能通过这个人的大脑得到证明。

如果我们要想克服不明而知的感情,那我们就必须坚持,必须保持冷静,在那种感情发生的时候,就抑制我们要爆发的状态。

不尽情感对身体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而且表现形式同样也参与决定体验到的情感。

2.坎农.巴德的情感理论

人对事件或事物的感觉会激活大脑的某一个部位(丘脑),丘脑将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后,会同时向两个方向传递:向“下”传递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引起生理刺激,向“上”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主体的感情体验。

和解释为:身体刺激和感情体验的两种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是互不依赖的。

总之,两种理论都在进一步发展,感情不仅仅是对刺激的自主反应,感情还取决于如何阐释对自身身体和外界条件的感觉。

3.情感的认知理论

情感是有身体因素和“心理的”或主观的因素组成的,而“心里的”或主观的因素,可以用来阐释感觉到的身体变化。

双因素理论:身体刺激对于本身而言不会引起情感体验,人们只有在兼顾外界刺激的情况解释自己的极度兴奋时才产生情感。

情感双因素理论应当考虑到生理刺激及其对生理刺激的解释:

自己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的转移;

认知理论的另一个变化;

遇到危险刺激时,遗传因子快速启动身体预警系统。

4.逆向过程理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入门》学习笔记(12)—情感心理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