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恻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1084)五月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 上。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麓,始建于东晋太和二年(367),为庐山北山第一寺。苏轼在这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记游庐山》说:“最后与总老(即庐 山东林寺长老常总法师)同游西林,又作一绝(即《题西林壁》)……仆庐山诗尽于此矣。”这表明《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诗。

【赏析】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 奇峰突起,耸入云端;而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 和气势又不相同。

为何庐山的面貌如此千变万化,让人无法准确辨识呢? 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 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耐 人寻味。

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句,可谓奇思妙发,将全诗意境浑然托出。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观察世上事物 也常如此。

它启迪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哲理:身处世中的人们,由于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因而此二句已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人广泛引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题西林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