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探讨另一个人生难题,是孤独。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总会孤独,需要寻找同伴。我就用姻缘问题来举例,跟你探讨一下,这一类问题如何解决。
姻缘,是指婚姻的缘分,这个词儿本身就有“概率”的意思。
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千里姻缘一线牵。所谓“千里姻缘”指的是距离很遥远的婚姻缘分,所以概率很低。很多人认为“一线牵”的姻缘是宿命,自己一定要从茫茫人海中,找到真命天子或者真命天女。
其实并非如此。
你认为这个世界上真正适合你的人有多少呢?
还真有人推算过他潜在女朋友的数量,他用的是“德雷克公式”,这个计算是这样的:
住在我附近的女性有多少?假设有400万人吧。
多少人年龄适合呢?算20%,那就是80万人。
多少人是单身呢?假设是一半吧,还剩40万人。
多少人有大学文凭?假设是26%,所以是104000人。
这中间又有多少人有魅力呢?算5%吧,有5200人。
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觉得我有魅力?也算5%,还有260人。
那又有多少人有可能和我合得来?假如是10%,那就还剩26个人。
这么一算,即使你生活在有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潜在的符合条件的女性,一共也只有26个,更别谈你有可能没机会遇到。
听完了你会不会对爱情很绝望?
先别失望,这个计算方式的问题就在于,它的条件和估算的概率都非常苛刻。如果这么想,可能真的很难遇到合适的另一半。
那我们应该怎么找到合适的人,解决孤独难题呢?
我给你准备了五步心法,每一步解决一个问题:
第一步,教你如何找人;
第二步,教你用什么心态去找人;
第三步,教你如何停止寻找,确认目标;
第四步,如何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长期相处;
第五步,如何经营一段长久的关系。
如何找到合适的人
我们一步步来说。
在“找人”这个步骤,你要做的是扩大样本量。
要想摘到好桃花,你要多扔骰子。假如你想找一个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人,你需要有足够的样本量。
美国有个名校毕业的女生,计划快速找到老公,她的做法就是放大“筛孔”,只要有约会机会,都不拒绝。但她也并不是花心,而是从喝杯咖啡开始接触更多的人。
后来她发现,那些她过去认为压根儿没有约会可能的对象,给自己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没多久她就结婚了,老公是一个以前她想都没想过的类型。
总之,想找到合适的人,一定要从扩大样本量开始,尝试跟更多的人接触,适当保持潜在对象的多样性与丰富度。
第二步是用什么心态去找人,我要教你一个我原创的三门法则。
我们用一个带花园的房子,来形容一个人的心灵开放度:最外面的大门是花园的门,然后是房子的大门,最后是卧室门。
有些人花园大门敞开,但是你很难进入房子的大门。这就像是在社交场合上遇到某个人,面子上很热情,但很难跟人深交。
有人花园门紧闭,房子大门也不轻易让人进。可一旦让你进去了,恨不得马上把卧室门也给你打开。这类人平时很内向,看起来拒人千里之外,但别人稍微对他真诚点儿,他恨不得把心掏出来。
三门模型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单身人士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看好卧室门,虚掩着大门,热情敞开花园的门。你不要见到心动的异性就敞开心扉,也不要太封闭,把最外面的花园门都关得紧紧的。
这个三门法则,也适合作为一个框架,让你去评判、理解他人。
第三步,我们要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寻找,考虑定下来。这个道理已经说得很多了,那就是37%最优停止理论。
当你遇到一个有感觉的人时,我们就像一个掰苞米的猴子,会有两种声音在脑海里纠结:
第一种是觉得自己很爱这个苞米,像没吃过糖的孩子一样,哭着喊着要海枯石烂,真爱到永远;
第二种是不甘心,心想后面会不会还有更好的呢?
你应该怎么决策呢?有一种“科学”的做法是:
年轻时多恋爱,这个阶段不要把任何遇到的人当作人生伴侣,而是要制定好你的择偶标准。这个阶段一旦过去,只要遇到一个达到标准的人,你就定下来。
这个阶段的数值是多少呢?“最优停止理论”给出了答案:37%。
比如说,假设你一生可以谈10段恋爱,把前四个恋人全部拒绝,同时制定你的优秀标准。再往后,只要遇到一个达到优秀标准的,你就马上敲定。
顺着“37%最优停止理论”,人们应该在年轻时多恋爱,低成本试错,形成一定样本的基数,对爱情这件事有基本了解。等到你的心态成熟之后,只要符合标准就马上敲定,我把这个叫做见好就收。
有些乖孩子,从小被教育恋爱就是奔着结婚去的,其实也挺陈风陋习的,这相当于鼓励年轻人要“和就和一把大的”。这种思路下的婚姻,很难应对这个不确定性的复杂世界,长久来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