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修阅读-03初段-闭环:如何对抗完美主义

上一讲,我们说过A计划是把你打造成一辆赛车,A计划共有九段,这一讲我们讲A计划中的初段。

我先告诉你一个神秘奖项,叫“一丹奖”,创办人是腾讯的联合创始人陈一丹。请注意,这个奖项虽然只针对教育,但是它的奖金却比诺贝尔奖高出好几倍。奖金有三千万港元,外加一枚纯金奖牌,这金额几乎是诺贝尔奖的三倍半。

那首届“一丹奖”颁发给了谁呢?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你看,这个奖项含金量这么高,那德韦克教授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教育研究成果,能这么值钱?

先卖个关子,这个研究就是我们今天的谜底。请你记住这个悬念,现在我们正式进入主题,初段:闭环。

懂围棋的朋友知道,对于很多职业棋手而言,一辈子最难忘的就是入段,也就是拿到初段,比后来拿冠军还不容易。

认知行为的闭环

我们《人生算法》的初段是闭环,什么叫闭环呢?

“闭环”这个词,来自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一个模型。管理学上的闭环,包括四个词: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如果我们用放大镜来拆分认知行为,一个完整的闭环有“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动作,四个动作头尾相连形成圆圈。

所谓初段的闭环,就是指我们要积极去做这四个动作,把闭环完成。

用我们日常生活的视角去理解,闭环就是把一件事儿做完。我们平时夸一个人靠谱,也就是说他能够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你可能觉得这事听起来不难啊,但它对于一个人,一家企业的早期发展都至关重要。

扎克伯格创业初期,在Facebook的办公室墙上贴了这么一条标语: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这个行动准则,就是要激励员工按时交货,快速行动。

要是团队里有人不同意怎么办呢?亚马逊的贝佐斯也碰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解决办法是:“不同意但执行。”贝佐斯有一句话,说服不同意的员工特别管用,他会说:“你看,我知道我们意见不统一,但你愿不愿意跟我赌一把?”这一句话,就把员工快速拉回到完成闭环的轨道上。

靠谱闭环,对于企业家而言,就是要敢于决策,敢于拍板。对于个人而言,就是敢于行动,敢于试错。

闭环这么重要,似乎也并不难,但为什么我们真实生活中,它又显得这么稀缺呢?你看,不管是一个人做到靠谱,还是一个企业做到及时交付,都特别不容易。为什么呢?根据我的观察,主要有这四种情况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事情本身难以形成闭环。

比方说,有阵子海外地产特别热,但是这个生意要做大却不容易。

一方面海外买房这件事链条特别长,看个房得跨国飞行,沟通成本高,付款麻烦,交易难以形成闭环;另一方面,客户特别散,要在全国撒网捕捉用户,营销难以形成闭环。所以海外的地产项目一般规模不大。

第二种情况是:个人或者企业的能力难以形成闭环。

我接触了很多创业的朋友,观察到一个很反常的现象,那就是烧烤摊老板比明星企业的副总裁更容易创业成功,为什么?

烧烤摊的生意虽然小,老板的受教育程度也未必那么高。但是他需要完成找场地、进原料、生产、销售等等。所以烧烤摊老板其实具备了靠谱闭环,从实战的角度,把生意的整体逻辑走了一遍。

大公司副总裁呢?他的学历虽然很强大,位置很高,经验很丰富,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一旦独立创业,他可能反而不能靠谱地完成闭环。

第三种情况是:不愿意把手弄脏。

定战略大家都愿意,卷起裤腿下地干活,很多人就不肯了。他心想,这种脏活累活,怎么可能由我干呢?

第四种情况是:坚持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通常的做法是,把每种路线都尝试一遍,非要找出最优解来。这样有着积极一面,要求高质量。但是大多时候,完美主义会造成拖拉,阻碍了闭环的完成。而且操作成本太高,现实生活中最优解很难短时间找到。

完成闭环对人有什么要求?

很多人说靠谱就是把事情完成,给别人一个交代。这么想,其实掉入了“讨好型人格”的陷阱,你容易太在意他人的评价,而不是从事物最终的对错来出发。

既然不是给别人一个交代,那么就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吗?

也不对。完美主义者就是典型,他们总想证明自己聪明、正确、高瞻远瞩,绝不轻举妄动。本质上就是害怕失败。

那你应该怎么办呢?一种不起眼的小动物,蚂蚁,给出了正确答案。

科学家们发现,蚂蚁一旦找到了食物,一大群蚂蚁出动搬运,不管地形多么复杂,食物距离多么遥远,蚂蚁几乎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线。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一开始,每个蚂蚁都随机选择一条路线,并且留下了信息素,也就是记号。随着若干只蚂蚁找到了食物,也留下了若干条搬运道路的信息。最后,短路径里的蚂蚁数量总是比长路径上的蚂蚁数量要多。

因为路越短,相同时间内往返的次数就越多,也就在路上留下了更多的信息素,所以其他蚂蚁就会聚集到最短的路径上去。

蚂蚁们不停重复这个过程,最终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径,这就是著名的“蚁群算法”。

单只蚂蚁的行为极其简单,行为数不超过10种。但成千上万只蚂蚁组成的蚁群,却能拥有巨大的智慧。

我们每一个小闭环就像一只小蚂蚁,单个闭环可能非常简单,但是多个闭环连贯起来,就厉害了。

遇到问题我们与其去闷着头想,憋大招,不如迈出双腿,先完成一个闭环再说。勇于尝试,不停修正,最终你自然会一步步逼近问题的最优解。

所以,我们在闭环这件事上吃的亏,并不是“怎么干”的问题,而是“干不干”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了思维方式上。

做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这就需要揭开,开头我们埋下的谜底了。拿了教育大奖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她的获奖课题是什么?她就是探讨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区别。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

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被决定了,不会变化,而别人的评价就是给自己下结论。所以他们极度在意外界评价,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的乐趣,而是我要获得正面评价。

你可能觉得固定型思维的人太傻,哪有人这么想,但其实大有人在,甚至我们自己身上可能就有些固定型思维的影子。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人,在真实行动上有什么区别?

德韦克教授先用测评把学生分成了“成长型”和“固定型”两类,然后观察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真实反应。

在香港大学,老师上课都是用英语的,但有些学生入学的时候英语并不流利,所以他们理应尽快提高英语水平。德韦克教授调查了两类学生们参加“英语提高课程”的意愿,统计显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非常踊跃,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却反应不积极。

为什么呢?因为固定型思维的学生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为了在短时间内看上去聪明,他们宁可拿自己的前程去冒险。你可以想一下,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怕犯错的聪明人”?

那怎么才能培养成长型思维的人呢?

德韦克教授和其他团队合作开发了一款“奖励过程”的游戏。 学生们每一步的努力、策略和进步都会受到奖励。而不会像应试教育那样,只奖励结果,只有高分才算成功。

随着游戏的深入,孩子们想出更多的策略,当遇到特别难的问题时,他们也展现了更为持久的韧劲。

德韦克教授有很多成功案例,美国纽约州有个地区,四年级教学水平远远落后。采用了成长型思维的方法之后,只用了一年,学生数学成绩就升到纽约州第一名,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带来的变化。

本讲小结

闭环是为了形成一个反馈系统,给自己的未来按下启动按钮。

我们通常认为,闭环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其实不是,它甚至也不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而是要给未来一个交代。

只有迈出行为的第一步,你才能和未来有了链接。这样你就能理解了,为什么闭环是人生算法A计划整个九段的基石。

思考题

我给你留一个思考题:你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固定型”还是“成长型”?

    实事求是的讲,我的思维模式在固定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之间徘徊。当我整个人状态比较好时,我觉得一切都可以向好改变,而目前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也只是在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复利或者成长达到直线上升是几乎不可能的,目前我的状态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环节,只要总体在向着正能量的方向走就是可以的。

    但是当我遇到问题,无论在亲子教育还是在工作,我又会陷入固定思维模式,认为我的能力也就如此,如同基因已经设定了参数,我所有的努力都抵不过基因的强大。这种又忽略了模因的存在,忽略了基因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我们可以反思可以再计划再行动。

  本文讲了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形成闭环。所谓闭环就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而对每一件小事情做好闭环,做好这四个环节,然后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最近因为购买粉碎机,之前把这件事委托给了别人,但是他最近天天出差,其他同事也都是出差当中,指望不上别人,所以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好这件事,先查好附近的机电市场,然后确定型号,然后去机电市场买好联系让让他们送货上门,最后搞定这件事。而这件事也只是我废弃物项目里的一个小环节,这个做到了,那么进去下一个环节,粉碎、发酵,然后再进去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弹一个环节的进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修阅读-03初段-闭环:如何对抗完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