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

    故事分几种,一种是真实发生并存在的人和事,借助作者的妙笔把不同视角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透过故事读到自己,读到故事之外的种种。印象比较深的有《月亮和六便士》,毛姆根据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所写的。还有《追风筝的人》,差不多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了。

    另外一种是凭着作者的想象力虚构的故事,像《海边的卡夫卡》,里面叫乌鸦的少年,像你,像我,像所有人。

还有一种是兼于两者之间的故事,就是所谓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平凡的世界》,生活中没有孙少平,没有田晓霞......但是如果把整个故事,故事里的人物,甚至每个人物以及他的性格和行为分解开来就会发现生活里到处都能找到故事的原型。村上春树在《我是一个小说家》里提到,小说家的大脑就像一个整齐有序的储物柜,生活中善于发现和记录的敏感的大脑会把点点滴滴的素材都整理入柜,当开始写故事的时候就打开那些相应的柜子,把有用的东西拿出来用。但是最好不要在写故事的时候一边去写散文和随笔,这样容易同一个素材反复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

  不管什么样子的故事,只要是好的故事都能产生不小的反响,共鸣,甚至是久久的回响。让平淡如水的生活波澜壮阔,或者让腐烂不堪,千疮百孔的人生陌上花开,明月可见。所以好故事是生活的必需品,是让美食之所以可口的调料,是灵魂的长鞭。电影《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的故事,主人公1900就是一个天使,他是上帝身旁钢琴上八十八个琴键中的一个,无意间掉落凡间。可能是上帝体恤人家疾苦,派下这个天使,让充满腐朽,战争,污秽,不堪的人们暂时享受纯粹的美好。所以巨型油轮上的游客才有幸能欣赏到1900那超乎凡人的钢琴演奏,然后就在那一刻被他的音乐所救赎。最好的证明就是他和黑人爵士乐手斗琴的那一段,所有的技巧,熟练轻巧的手法以及复杂的合玄在1900的指间流出,就像是浑然天成,让凡间最好的,傲慢不可一世的黑人爵士乐手惊叹失语,望其项背。有那么一刻他真的回到了凡间,就是那个女孩出现在1900视野的那一刻。有了情欲的1900就有了犹豫,有了羁绊,就不再纯粹,即使还有最美妙的音符从他的指尖流出。但是他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明白他的使命,他不可能离开邮轮踏上陆地。他说八十八颗琴键是不变的,但是她们之间的组合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陆地城市让他恐慌,如果他踏上陆地的话,他就不再是纯粹的天使,音乐的灵感就会失效,上帝就会把他带回身边。最后当上帝发现人间不再需要音乐的救赎时,或者上帝发现音乐天使不再能解救被枷锁囚困的人们 时,1900随着一声巨响被带回了天堂。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另外一个故事,就是毛姆老爷子的《月亮和六便士》。存粹的追求,同样有短暂的迷失,最后都证明艺术有时是高于战争,高于情欲,高于生死的。用毛姆的话讲就是:遍地都是六便士你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然后他们最后都发现人间不再值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上钢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