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的时光悄然流逝,它不因工作的千头万绪而停留,在想与不想间"期末测评”还是来了。考试过后,对此次测评总结如下: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六上语文阅读与习作,作出了以下的要求: 1.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3.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对于写作习作: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读是写的源泉,没有大量的阅读,语文学习的天赋将被碾压。”这是面对试卷,我最大的感触。
本次考试,大部分学生表现都有进步,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知识掌握很不到位,书写也极为不认真,这与学生平时的表现是一一对应的,还是那句话,有什么样的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千万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优秀率:70.37%,平均分:83.38分。
一、测评内容八面玲珑
本次试卷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易错的生字、读音、同音字,要求背诵的段落,词语积累、句式变化,口语交际,都涉及到了,这次习作是根据要求,自命题目,讲述自己和书之间的故事,字数在500字左右。
这次语文试卷检测的内容全面,重视基础性、灵活性、综合性、多元性、课内外适度延伸,还牵扯到了旧的知识点即课外阅读的积累。既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考查,真正起到了检测反馈的作用。其中基础知识中每道题占分比重都不是太高,考查学生发散思维的题目较少,但对知识考察的涉及面较广,题量不算太大,整体来看,试题相对不难,可是如果忽略了细节,将溃不成军。总观可见语文学习的夯实基础、上梳下理是多么重要。它不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真得有教语文的大智慧。
二、阶梯攀升尽显高明
试题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20分):看拼写词语、正确读音选定、补充古文名句。易错词:扭胯、朦胧。狠抓基础是何等重要。基础知识教什么,那就是学生预习中不会的要重点指导,书写规范,强化训练,力求人人过关。
选择正确的读音一题“说客”一词的读音,几乎全军覆没。
第二部分(25分):2.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当人们面临困境,人不愿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时,常常用——————————————来勉励。
没有做对的学生。阅读经典,积累名言警句是何等不可怠慢呀!
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
改为感叹句:————————————
学生大多只对后半句进行了感叹,而没有改动前半句,所以失分很严重。
第三部分是阅读理解(20分):课内阅读只能说很灵活,从课内阅读到课外拓展,学以致用,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课外阅读,从总体情况上看,试题题型丰富,覆盖面比较广。“鲁迅”这个词学生不是写错“鲁”就是写错“迅”,另外就是“鼓”字,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很重要,写规范很重要。课外阅读:给生字注音“戛”字学生都错了。再就是“你喜欢文中哪句(段)话,在文中“——”标出来,把喜欢的理由写下来。”学生在写原因的时候,十分较重。总之,试题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做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口语交际(5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又不好拿满分,每句话中出现一个错字,这句话就没分了。再就是这道题出的很灵活,是对“第三单元日积月累的变相考察”。
第五部分作文(30分):这是根据要求进行自命题的作文,在写的时候,要重在讲述和书之间的故事。在以后作文教学中,要抓好审题、合理安排习作结构、表达方法的运用,注重书写,拉开篇幅。重点做好作文讲评课。
三、努力方向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积累。要鼓励学生背课文重点段落,积累经典诗词警句,且做到背写无误。从课堂教学的精细化入手,强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2.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课外阅读课内化。
3.今后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二是课外学生能主动读书、主动积累。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阅读、书写、预习、梳理知识点)。
一朵花只有芬芳了自己,才能给别人带去香的气息,一位语文老师只有心有课标,眼有学生,手不释卷,笔不辍耕,才能专业有提升,锦囊藏妙计,语文素养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