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求职时让自己“更值钱”——关于人才价格模型的思考

主要内容

  1. 大环境和小背景
  2. 为什么要调整团队
  3. 水池理论
  4. 卷尺理论
  5. 总结

正文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IT研发行业剧烈震荡,伴随着国内外一线互联网大企业的数轮裁员,往日的热门高薪行业,普通人实现阶级跃升的通道之一,程序员岗位的辉煌正在逐渐暗淡。

大概也正是因此,在我转行从事技术管理的10多年时间里,第一次整一年时间团队没有任何人员流动。往年,能保证在20%以内就非常不易。最多的一次高达70%的人流动(不堪回首,权当为社会培养人才了)。人员流动过多或过少,对组织来说都是负面的情况。人员流动过多,会导致企业发展的人才断层,间接导致项目和技术缺乏平稳的成长延续。而流动过少甚至不流动,会导致企业文化和团队氛围的坍缩。因为人本性总是向往慵懒的,当某个任务活动趋于熟练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精进,而是尽量用最少的代价实现(当下)最大的收获。团队应有的秩序会渐渐被打破,表现为整体的熵增。所以,为了保持团队的活力,必须不断的有新鲜血液流入,部分不合适的人员流出。从部分个人角度看,这有些残酷,但从团队角度看,是全体获益。基于上述的想法,我采取了一些行动,逐渐调整团队,同时开放了在招聘软件上的职位。接下来,发生了一些有趣而值得思考的事情……

水池理论

也许是他们看到了职位更新信息。在发布职位的一周里,收到两个分别在1和2年前离职同事的消息,希望回归团队。

公司并不抵触人才回流,我自己也秉持这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评价人才。对于离开公司后又希望回归任职,没有主观偏见。团队中目前就有离开过公司经历的人,也可以证明这一点,甚至还给他们加了工资(相对离开时)。我个人的观念甚至更希望团队成员能多出去看看,或有几份工作经验,或参加一些面试,或与同学讨论和评价,通过对比判断,客观地认识公司的优劣

面对陌生的求职者,我设置了一套话术,开头怎么介绍背景,怎么提问,不同的答复接下去怎么评估等等。但对于熟悉的陌生人,经验略显匮乏。为了不被过去的印象左右判断,还是以现在的招聘要求进行评估。熟悉的陌生人面试过程(评估过程)也有好处,就是有一定的信任基础。所以我直接要来了最后工作的项目源代码,通过Review他们的工作成果来评估整体情况。我团队有一套评价体系,共有五个维度。通过项目源码,可以评价其中的2个:开发能力技术能力

这两个小伙伴暂且称其为X和Y,分别离职2年和1年。X表示其2年时间里只和Vue打交道,其他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讲述的。Y表示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工作饱和,且公司要求规范“。交流和评估过程略过,结果是X和Y我觉得都不合适。我们团队是全栈开发,X显然知识面又回到了先前。而从Y的交付内容看,实现的业务不少,但是技术单一。且他们的规范性和我们目前要求的规范性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难想象,他们入职后,不但需要把开发知识补齐,还要重新适应团队的其他要求。

此时我联想到小学时经常做的算数应用题:说有一个水池,每小时注水多少立方米,每小时放水多少立方米……我认为:对于技术人,学习和成长如同往自己职业能力的水池中注水。而停止学习,就像在放水。

IT技术是有衰败期的。前端技术栈尤为明显。现在掌握了流行的框架,但是框架一直在迭代演进,如果不能一直保持自己所掌握知识的更新,那么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这就像从水池中放水。

如果一份工作非常忙,且单调重复,或者没有工作,又或者非相关专业的工作,以至于无法向水池中注水。时间久了,那么原先积累的职业优势逐渐消失。但如果这样能够带来极大的利益(俗称变现),在自身的专业能力溢价完全失去效用之前实现退休职业转型,那都是成功的。否则,油尽灯枯时,要么被迫转型,要么从头再来。不管哪种方案,代价极大。

相反,如果能不断地注水,只要注水的速度超过放水(随时间推移)速度,那么你的积累会越来越多,溢价也会越来越高。在技术的道路上,逐渐向上攀登。那么,我们能对“好工作”增加一个定义:能否实现快速高效“注水”。我认为,这是除了薪资外最重要的优势,没有之一。

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提供有效乃至高效学习成长环境,主要有三大要素:

  1. 学习目标。这很好理解,有明确清晰的目标。例如,Vue3全家桶,NestJS后端框架等。这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个人自己也可以设置明确的目标。
  2. 学习环境。“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学记》。一个人学习和一群人学习并时常交流,更容易全面掌握学习目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效果相差大的原因。公司中要有这么一群有共同目标,一起学习的人。
  3. 实践环境。让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主观而具体的认识,产生深刻的记忆。再外加金钱的刺激,让人更有充沛的动力坚持下去。

所以,一家好公司是可以让注水速度大于放水速度的,而具备以上的三大要素,是保障能够有效快速注水的先决条件。

卷尺理论

在接待求职者的初步询问时,遇到一个42岁的大佬。在话术式对话后我才关注起来。因为他的回答让我感觉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人。仔细阅读简历,了解到做过的东西很多。例如C++项目(QT),Java/PHP/nodeJS等。还在外资企业待过,有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他的薪资要求(相对工作年限)不算高,最低30~35K。接下去我通过聊天,分别评估他在新人带领和能力输出两个方面评估。很遗憾地发现,这两块几乎没有经验(或建立基于自己总结的行动模式)。

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评估结果:技术能力超过岗位预期,但是其他两个方面不行。所以给不了他期望薪资,结果是“不合适”。而他认为,他会的东西比较多,前些年做PHP岗位也能拿到25K,现在做NodeJS(认为要比PHP难),而且有很多项目的开发经验,所以这个定价也没问题。也许是因为同龄的关系,后来我和他又聊了很多……

这是很多技术人容易犯的一种观念错误。认为自己掌握的编程语言越多,经验越久,会的框架越多,薪资就应该越高。如果选项只有两个:两者是否成正比?回答“是”。但是,这不是线性变化关系,它会有明显的“天花板”。让我联想到了卷尺,卷尺的价格能以长度来售卖吗?(不要钢,我承认确实会有为此买单的企业,因为会的东西越多会的人就少,所以具备了稀有性,这样的价值来自于稀有,不具备普适性,且概率低。)

试想:一把3米的卷尺卖3元,10米的卷尺就一定能卖10元吗?从经济规律出发思考这个问题,这多出来的7米,效能一定低于前3米的。

技术人员有意提升自己的价格,不能局限在一个领域中,而是跨领域。在一个领域里垂直成长,就像在做加法,而跨领域成长,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形成的网络,是乘数关系。举个例子:某程序员掌握Vue后又花100小时学习React。同样是这100小时,如果他用来学习产品设计思维,那么带来的价值要比投入在React上高出许多,因为Vue可以和产品知识相互发生作用。反观Vue和React相互发生作用的空间就很小,所以价值也很小。

同样是一把3米的卷尺,不但可以丈量长度,卷尺上如果能加入水平仪,再加入一颗LED灯……也许售价就能轻松超过10元。

所以我认为:

技术人员的能力大小 = 掌握多种领域的专业知识 * 每个领域的知识深度 = 人才的内在价值

而我们的收入则是人才的外在价值表现,不能直接与内在价值直接等同起来看:

f(外在价值) = (机会 / 信任摩擦 * 机会成本) * min(内在价值, 舞台) * 评价反馈

其中:

  • 机会:表现职业机会,商业机会等等,能让自己发挥的机会。
  • 机会成本:获取某机会而放弃的其他机会。
  • 信任摩擦:与你合作的人对你的信任摩擦,摩擦系数越小越默契,机会越大。
  • 舞台:个人能力的发挥空间,与个人的内在价值两者取下限。如果能力很强,加入的企业舞台太小,亦无用。
  • 评价反馈:他人对你的成果的认可程度。

回到本文的标题:“如何让自己更值钱”?,结合上述的模型,回答是:

在扩大自己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尽可能找到多的机会,并从中选取最有把握的。与合作方(老板或某几个关键人物)建立信任基础。在合适的舞台上(太大太小都不好选),做符合舞台和组织价值观的工作输出。

总结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有位求职者用AIGC答复我的提问话术,当他发送到第三条消息时我已经可以肯定他在用AI糊弄。投机者也许能赢几次,以0成本地实现别人辛苦才能获得的成果。但是从长远来说,等于在消耗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可不是一把定输赢的局。

求职是双向选择的复杂社会活动,薪资是个杠杆,除了薪资外还要考虑其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将自己整个职业生涯都考虑进去,用双方都能接受的价值观,争取对自己最大的利益。

这两天和朋友谈到Android的行业趋势,随着转行以及毕业的大学生疯狂涌入Android行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待遇和机会,不断掌握新的技能,提高业务能力也就变成了目前Android行业人员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论是面试哪个级别的Android工程师,面试官都会问一“会Framework吗?有没有看过底层源码?”,所以还停留在应用开发层面,不去提升技术,还要面临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压力。就只能接受窘境,最后甚至是面临淘汰。更别说升值加薪了

所以如何从应用到系统,达到技术提升的目的,是很多初中级Android人必经的一个阶段。作为一个过来人,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深有体会。所以我热衷于收集整理资源,记录踩坑到爬坑的过程。希望能把自己所学,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技术、自学方法、心得及踩过的一些坑,记录下来。一是更好的梳理自己,二也是能做到更好的社区分享。

如果你没有方向,这里分享一份涵盖了从基本的Android开发到高级知识内容的《Android十大模块进阶笔记》,包括车载开发、UI设计,Android Framework底层原理等方面。这份学习笔记不仅深入浅出,而且非常实用,让大家系统而高效地掌握Android开发的各个知识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对于我们平时看的碎片化内容,这份笔记的知识点更系统化,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是严格按照知识体系编排的。

另外还有腾讯薪选认证的Android移动架构成长路线图,帮助大家查漏补缺,理顺以后发展路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全套视频资料:

一、面试合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源码解析合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开源框架合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欢迎大家一键三连支持,若需要文中资料,直接点击文末CSDN官方认证微信卡片免费领取↓↓↓

你可能感兴趣的:(kotlin,android,开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