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沉思录》三则(2)

当生活里遇到一些困惑无法解答的时候,我们或许需要一些实操的道理,但我们或许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话语,这些话语能够帮我们看透一些东西,理出一些思绪。

对于我而言,《沉思录》这本书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全书一共有497则箴言,这些箴言是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总结与思考,今天又摘录了其中三条。

01

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呢?

投掷一颗石子到空中降落,并没有什么不好,其上升也没有什么好。——卷九(十七)

我们如何去定义一件事情的好坏呢?我们根据的是我们暂时的主观感受。暂时是有益的,那么它就是一件好事;暂时是有害的,那么它就是一件坏事。

一件事情的发生,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就像文中提到的那颗石子,它的上升和降落,只是它的动态发现轨迹,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去定义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呢?

除了我们的主观因素作用之外,我们还要意识到一点,任何事物都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它的暂时性无法去判定它的永久性。就像我们所熟知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故事一样,很多事情并不存在绝对的好坏,它们可能会在一定的情况之下相关转化。

记得之前看过李安的一个采访,他在采访之中说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十分新颖。他说,他喜欢身边总是有处理不完的麻烦,因为这样会让他有安全感。这个观点可能和大部分的我们所认为的不太一样。

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麻烦已经发生了,那么他就知道了危险在哪里,以及如何去处理这些危险。这种对此时此境的熟知,让他产生了相对的安全感。相反,如果现在没有任何麻烦,那么他就不知道会面临的危险有什么,这种时刻的警惕感会让他缺乏相对的安全感。

万事万物的好坏判定都不是那么绝对,我们又何必看得那么真呢?

02

改变就一定是好的吗?

改变乃是普遍的经验,你自己是在经历一个永无休止的变迁,也可以说是腐化:是的,整个的宇宙亦然。——卷九(十九)

无论是整个时代与社会,还是我们自身,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我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焦虑,因为我们的欲望在不断的膨胀。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全面。我们可能因此会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也会因此丢失了一些东西。你可能丢失了孩子的那种天真,成为了当初你并不想成为的人。

“变”似乎是不变的,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使自己朝着好的方向去改变。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希望我们自己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榜样,他可以是某位偶像,可以是某位亲人,也可以是某位朋友。除了找到榜样以外,我们还要尽可能的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了解自己,能够让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更有针对性,知道哪些可以去改变,哪些不可以去改变。了解社会,能够让自己与社会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这种联系中,找到对自己和社会而言,都有益的改变。

人生路漫漫,改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但愿用的在人生这趟旅途中,能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与最初的自己越来越背离。

03

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别人的错误行为应该由他自己去处理。——卷九(二十)

前两天看到一个访谈视频。在视频中,一位嘉宾提及。他在以前20年的工作生活中,是被公认的脾气非常好的人。但在今年有了改变,因为他当了领导,开始负责某个项目。

他发现,有的时候只是因为团队中某个人的不靠谱,从而导致团队所有人的努力付之东流。那这个时候他的脾气会抑制不住,变成了人们眼中脾气不好的人。

别人有不靠谱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有。因此,文中的“别人”可以是真的别人,也可以是我们自己。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我们在一生中都无法确定我们永远不会犯错误。关键是,别人或我们自己在犯了错误之后应该怎么做?

当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或异常激动,或相对平和。我们在生活中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我们能做的就是,看看是否可以协助去修正,去完善,至于那些总是无法去改掉的,就自动过滤掉那些不好的情绪,选择远离。别人的错误,终究是需要他人来承担。

当这个“别人”是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及时去修正。这样既能减少给别人带来的伤害,也能减少给自己带来的不好影响。很多良好的品质,想要建立并不是十分容易,比方说信誉,口碑等。但想要其崩塌,确实一瞬间的事。作为成年人,当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时候,要学着真诚道歉,勇于承担。

总结

生活,既需要听一些硬道理,也需要听一些
软的“心灵鸡汤”。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沉思录》三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