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芳》(第15场)
一篇完整的故事当中通常需要具备几个核心要素——冲突、行动、结局、情感、展示,而冲突包括渴望和障碍。作者可谓“妙笔生花”,通过这样一篇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定点扶贫的故事,把农村扶贫工作当中的筚路蓝缕和复杂多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脉络展示得淋漓尽致,令读者读来感到自然亲切、生动有趣、若有所思、意犹未尽。这就是情节展示和情感描摹的力量。
说到冲突(渴望和障碍)在哪里呢?正在于阿芳渴望与田老根进行畅顺的交流,结果是二人都在那里胡乱比划——田老根想让阿芳理解自己的意思,而阿芳又强烈地渴望田老根明白自己的心思,双方急得各自跺脚,却都达不成目的。这就是故事中人物的渴望所在,也是障碍所在,他们共同形成了故事的冲突。
故事有了戏剧化冲突,我们就希望有解决冲突的方法,方法在哪里?恰恰是在人物的戏剧化行动当中——阿芳去前往田老根家之前主动给村主任娜姐打过电话,向娜姐告知中午前到田老根家落实扶贫工作。而娜姐是一位非常有农村扶贫工作经验的年轻女干部,是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号称聋哑人的“翻译官”。她知道阿芳初来乍到,而且是到聋哑人田老根家开展扶贫到户工作,就料想到阿芳可能会在初次接触田老根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于是她主动到田老根家帮助阿芳解围。这是娜姐的行动,也反衬了阿芳和田老根的行动,他们的行动促成了这一扶贫故事当中冲突的解决,才促成了令人满意的故事结局。
通过这篇故事,我们得以捕捉和领略到几个侧面:
一、农村扶贫工作事无巨细、工作难度大、难啃的“硬骨头”多,对于工作中的难点和困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唯有久久为功的用心付出和众志成城的努力奋斗,才能让此项工作深入民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最终让大家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逐步过上好日子。
二、群众工作是最好做却也是最难做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的村主任娜姐的实际行动发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任何问题和困难都有妥善应对和解决的方法,只要用对了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
三、在年轻扶贫干部阿芳的身上,我们看到她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经验不足、准备不够充分,产生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理。当她面对未曾经历的工作时,想当然地轻视了工作的复杂程度,没有充分评估事态的发展走向和风险所在。正因如此,致使她无法把突发事件处理得稳妥得当,陷入被动局面。由此可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任何事情要及时做好必要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此才能稳扎稳打,形成符合客观实际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指导方法,为更好地实现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野菊花》(第15场)
这篇文章围绕“爱情”这个美好的词汇展开。男主人公罗鸣对女主人公菁华的深情和爱意并没有得到对方的接纳,因为菁华有自己的意中人,她深知罗鸣对自己的这份深爱却不能够接受。
菁华送给罗鸣的《野菊花》(“送你一束清香,当你想起我的时候;送你一束清香,当你忘了我的时候;送你一束清香,直至老之将至……”)像是一剂强心针戳中了罗鸣的心房,始终占据着罗鸣的心。罗鸣对菁华痴情多年,却无法最终和心爱的人走到一起,但另一个女主人公英子多年来一直出现和萦绕在罗鸣的生活中,对他可谓是一片痴情。他对此心知肚明,却因为对于菁华的爱而无法接受英子。
罗鸣无法接受英子的爱,菁华无法接受罗鸣的爱,看起来这样的感情有些虐心,但是我们反观一下生活,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是我们美好的祝愿和祈盼,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实现的夙愿。面对生活和爱情,我们不得不选择接受现实。
当我们面对心爱的人时可以勇敢争取和选择在一起,但当无法走在一起的时候,也要坦然面对,因为生活无论如何都将继续下去。罗鸣在心有所爱时非常深情和专一,他的深情也令菁华感念在心,而他对英子的感情始终难以跳出“哥们情谊”,总是把英子当成好“兄弟”,选择把对英子的“喜欢”搁置在一边。
最终,当英子找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并结婚的时候,罗鸣反思了自己和过往的种种,最终发现原来英子是与自己那么默契和贴合的女孩,他们两个在一起或许才是最适合过日子的一对。也许那时的罗鸣心生悔意或遗憾,但一切都是自然的生活轨迹,他选择了坦然面对和重新出发……
这篇情感故事虽然没有激烈的冲突和反转的故事情节,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罗鸣、菁华和英子三个故事人物的塑造和展示比较到位,情感细节处理得颇为合理,文采也非常优美,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的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够规范、错别字较多;对于主谓宾词语的使用问题上仍要多加注意;每一句话不宜过长;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在行文时作进一步提炼、突出和明确;有必要将行文结构的层次划分得更加鲜明。如此调整后,或将有利于读者更清晰地阅读和感受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进一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人物的渲染力。
三、文学选美评审团点评官点评
i墨染锦年:
第一篇《阿芳》——
阿芳过于年轻,做事有点毛躁,内心也不够成熟,遇事不够冷静。相比于娜姐的游刃有余,阿芳稍显稚嫩,但是阿芳应该是见过世面的姑娘,能够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下村来做帮扶干部,想必心地也是很善良的,才会下乡帮助扶贫。虽然阿芳缺乏工作经验,但是勇于尝试做事、认真勇往直前的精神可嘉。
对于娜姐远嫁的行为,作为一个女生,我不太认同。一个女孩离开自己生长的故土和养育自己的父母,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毕竟日子是要自己过的,过得好不好也只有自己晓得。但是她却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造福全村,帮助婆家脱贫,说明她很能干。她有远嫁的底气,而且会“翻译”,是个受大家爱戴的村主任。
而田老根虽然是个贫困户老爷爷,但是他也没放弃劳动,还是在养猪,而且待人友善。虽然他和阿芳沟通困难,还是执拗地比划动作,想留下她在家里吃饭,靠自己的付出得到收获的重度残疾老爷爷也值得我们学习呀。
第二篇《野菊花》——
看开头部分,我本来以为英子会和罗鸣在一起,结果到大结局发现没有,突然觉得罗鸣挺惨的,哈哈哈哈(从爱而不得以及错失良机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资深小说爱好者,不仅觉得他可怜,也觉得好想笑)。
文中大多数文字对于菊花的描写,都是为了渲染或者烘托凄凉哀婉等负面的情景,这篇也不例外。菊花的出现是为了衬托罗鸣的内心,比如开头罗鸣想起菁华,最后罗鸣得知英子有对象要结婚后作最后的告别,都是在表现他的难过与不舍。
如果说菁华是罗鸣的“白月光”,那么英子应该可以算罗鸣的“朱砂痣”了吧,最终都是爱而不得。他不知道菁华有对象,擅作主张把她放在心上,后来知晓了也难以放下她。他和英子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想起菁华,但是到后来知道英子经人成功介绍对象后,心里又有点落寞,觉得英子其实挺好的,可他到此也只能送上祝福了。最后,工厂倒闭,他终究只能一个人背着行囊离开……
朽木新芽呀:
第一篇《阿芳》——
文章整体以扶贫为主线贯穿全文,主体上以阿芳为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阿芳一开始虽然有点无知无畏,但是我觉得这对于扶贫工作来说,说明当时的扶贫工作是非常有效果的。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扶贫工作确实是有踏踏实实在做的,而且是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一个人,不论是不是残疾还是健康的家庭。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感觉这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因为紧跟现在的国家政策,与之联系紧密。
阿芳从一开始自信满满,到后来不能圆滑妥善地处理好一系列问题,可以反衬出娜姐的能干、勤劳和优秀。这就是阿芳这个角色在文章所起到的作用。因为中间有一小节是特别写出了娜姐的能干,这也暗示了后文中娜姐将会帮助阿芳解决与聋哑人对话的这个问题,前后呼应,紧扣主题。
第二篇《野菊花》——
我挺喜欢作者的文笔——很沉稳,我写不出这样的感觉,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我说不出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反正就是让我很喜欢,哈哈哈。
作者对环境和语言的描写都非常耐人寻味,仿佛有很多铺垫,也有很多含义,让你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抓心挠肺的感觉。故事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罗鸣暗恋一个姑娘菁华,却又没把身边另一个姑娘英子看在眼里,结果两个姑娘都离他而去了。我觉得这恰恰就是他应得的结果。
不管野菊花开得有多美,罗鸣的脑子里总是想着另一个姑娘,等这朵菊花谢了,又想起另一朵菊花的好。这不就是“海王”吗?还是“王中王”!
不过我要再强调一下,我真的好喜欢这一篇文章的词词句句和修饰手法,我都好喜欢。它会给你一种莫名的韵味,可以使你不断地回味,感觉到很柔美——绝绝子!
相关文章收录专题:
《壹品创作者联盟网文纵横公会文学选美打擂排位赛》
《精选点评专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