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迟者”

每逢夜深人静时,我变成为了真正的我,独享清净,甚是通透。

一到这时候就觉得干涸已久的心绪田野便开始享受甘霖润泽了。各种平时体会不甚清晰的纷七杂八的微妙灵感接踵而至,我几乎是没有任何准备的感受这奇妙的冲击。

想起白天一件事情,便再也忍不住做些反思之欲。

何为理解?朋友告诉我这是一个对她而言无比奢侈之词,不久前我也这样以为。为此和她咀嚼了一晚上这个词,倒也颇有体会。

不得不说世事冷漠,在学校也难以规避。这是一个成绩不甚好的女孩子,相貌也不很漂亮,扎着再平常不过的马尾辫,不过平时容易发笑,看起来烂漫极了,好像三春时节盛放的花儿。但是细看就会发现带着笑意的眸子里不时闪烁着晶莹星光,微微露出疲乏之意——虽仅有过几面之缘,可对她印象倒也不浅。

看上去那么积极阳光,她的忧郁氐惆是我万万料想不到的。“不被理解”仿佛成为困扰她的不可挣脱的无尽深渊,而她竟在这昏天黑地的深渊中迷失着。

把一个人拖垮的首要因素必定是她的家庭。父母不和,代沟严重,沟通不足都是罪魁祸首,而确实还存在着多数“好心的亲手把自己子女推进深渊的父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这些“不堪入耳”的贬义词仿佛趋千里与我们,却无时无刻都在萦绕着我们呐。而在“孝”字则成为无知的好心父母的尖锐刀锋,不动声色地凌迟着子女的尊严和道德。想把一个个有棱有角的思想,镌刻成言听计从的执行者,其中凌迟过程拒不抵抗者顺理成章的成了下一代“凌迟者”;而意图反抗的人,就成了“誓死不孝者”,那就要再次接受“凌迟”。如再反抗,依此行之。当然也有不凌迟的父母,只是这女孩就没这么幸运。

其次周身环境也有很大影响。冷漠人世中可能不尽然有自己勾勒的那般美好,但对于“被凌迟者”,自卑,胆怯,敏感,懦弱,唯诺这些根深蒂固,那么不尽美便是不美了。

这样的人大多把敏感当做和听觉视觉一样重要的“感官”,来给自己穿上厚厚的保护层。这样一来,外面的光很难进去,里面的热也很难出来。

细思极恐:现在大约很多道德都被当做“凌迟者”下手的工具,而彼此还不亦乐乎。

很喜欢路遥的一句话: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凌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