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业

我注意到一些十分有趣的现象。

  1.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
  2. 一方面35岁人群迎接失业,
  3. 一方面工厂招工困难,
  4. 一方面00后整顿职场。

所以怎么评判就业的形式,以及所谓的职业规划呢?

B站有个Up主说,找工作找多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很多公司其实不具备实力和发展机会,却也出来以高要求招人。无论为了面子还是跟风,对双方都是十分不好的。当然,很多科技创业公司实际上烧的是投资人的钱,产生效益方面有待考究。因此,大部分公司和学生的关系就是菜鸡互啄,或者半径八两。但无论如何,在优势一方总是会强势一些。

1.大学生就业困难
事实上,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劣势集中体现在实用技能的缺失。毕竟大部分人即便再努力学习,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一张白纸。注重效应的企业会考虑大学生的可塑造性,但又很难愿意花时间去培养这群人。于是,这个困难由弱势群体承担。大学生开始自觉面对工作进行技能内卷,使得大学教育自发地职业教育化。

可以说,经过这个过程训练出来的大学生,在进入工作之间就已经拥有不短的工作经验。这样的大学生自然也就符合了企业的要求,当然也会要求更高的薪水。随之出现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花高薪去聘请这样的大学生。毕竟相比于大专生,有更好的基础,又具备非常优秀的工作能力。虽然在初期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企业而言,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高,薪水也随之水涨超高。反过来,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大学生也越来越卷。

2.35岁人群迎接失业
效应好的时候,这样一群人创造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毕竟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这些高水平的人才组成的队伍,代表着非常高的创新性,执行力。慢慢地,很多其他相同高水平的团队产生,在同一市场角逐。高利润的时候,不需要计较太多成本的支持。毕竟无论如何,人力成本都远低于总收益。市场疯狂开拓的时候,无论是公司还是企业都过得非常开心。

且不说疫情的影响。可能是某次改革中,企业壮大到需要进行管理升级,或是人性贪婪索取利益,折腾人的事情就开始了。市场饱和导致收益逐渐下降,人力支出不再可以接受,加班成为基本需求。随着收益的进一步降低,企业开始舍弃生产部门大量裁员,同时开始把工作外包给小公司,成为中介公司(贴牌公司)。

这些人失业可能面临三个问题。一方面,自己的技能水平虽然很高,但知识水平停留在大学毕业。不少人的技能似乎只是该公司所特有的,其他公司根本不需要。另一方面,长期的加班工作,身体大不如从前。按部就班惯了,学习能力大不如前。第三方面,则是高薪的工作变得不那么容易找,心里的落差很大。从本质上讲,克服薪资落差和不想改变的心里,几乎不存在失业问题。可恰恰这个时候,上有老下有小,有老婆有孩子,压着房压着车。处处都是困难。

3.工厂招工困难
以前的人穷,生活都是问题的时候,即便再苦再累的工作,只有有口饭吃都还是会干的。现在的人,不少父母没有退休,或是退休了有收入,或是家里有一些积蓄。不到走投无路,很少人能够忍受现在钱少事多压抑的工厂生活。流水线,是机器压迫着人在往前走。机器不会累,人也就不能累。于是大部分人宁愿去送外卖,也不愿进厂工作。

最早的时候,能够进厂还是个香饽饽。那时候的产业工人的地位很高,收入也非常可观。但现在来看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至少人没了那种职业的优越感,以及获得职业的尊重。这些年,也慢慢开始有些特别优秀的人获得了一些关注。但大部分人还是受到职业歧视。

工作要进行产业升级,谈何容易。所谓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在短期内也只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收刮,即便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效应,也很难改善工厂的人力资本投入。这是科技发展所不得不经历的阶段,但对工人本身却不是友好的。血汗工厂,确实如此。

4.00后整顿职场
整顿职场应该说是对职场乱象的反抗,当然也只适合有底气的人。00后目前是没有压力的一代,毕竟可能也不婚不恋,不买房,不生娃,自己吃饱全家温饱。更多的人赚不到钱,开明的父母也没有更多的催促。毕竟日子最后总是要自己过。

整顿职场好的影响是,工作加班这个问题再次受到了重视。从效率优先的角度进行考虑而不是照顾某些领导的威严。要说尊重嘛,倒也是尊重,毕竟人给一份工作。要说不必要嘛,倒也是不必要,毕竟自己也只是来要口饭吃。

活难定量这个事情很常见。谁能干谁多干的事情并不少。这样也只是打压了生产的积极性罢了。很多活变得钱少事多还加班,也是因为个人的议价能力非常低,慢慢助长了一些公司的不良风气。


无论如何,个人有自知之明,能够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并在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和工作之间取得平衡。
公司有自知之明,能够认清公司的收益能力,并再把人当那么回事和把业务当回事之间取得平衡。
社会的任何部分都是由人组成的,但又时时刻刻约束着人。当这样的枷锁加在人身上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责任。
所谓各司其职,服务的最终是人,而不该是资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