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传》之刘慎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如果不刻意标注作者,有多少人会认为此诗必出自王维之手,或者亦会猜想为孟浩然之作。其实猜到他们也不足为怪。刘慎虚与孟襄阳为至交好友,经常唱和,其诗风格相类,而王维又是孟浩然的铁粉,可见其诗风也可探寻踪迹。

后人把刘慎虚与沈宋相提并论,与李杜同日而语,并非没有道理。 刘慎虚的诗文其实档次非常之高,可谓盛唐时期列为在诗歌上最有成就之一也并无不可。 可惜其大量作品在《四库全书》编成之后失散了。

        《河岳英灵集》这样评价刘慎虚:

慎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人,然声律宛态,无出其右,唯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已还,可杰立江表。至如“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又“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又“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并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国宝。

刘慎虚与孟浩然,王昌龄往来唱和的诗特别多,孟浩然称刘慎虚为隐士,刘称孟亦然,王昌龄的诗又送别诗居多,其中写给刘慎虚有多首。 可录一首供大家饱饱眼福: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读古人诗,我们往往会感到奇怪,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昌龄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总感觉写男女恋恋不舍之情,其实,都是歌颂亲情或同志之情的。 嘿嘿,可见古人在志同道合上远比夫妻之情要深呢,扯远了。我们看王昌龄这首送别诗,真是深入到骨髓了。

才高而性情淡泊的刘慎虚,之所以早早辞官选择归隐,这背后应该有故事的,可惜我们现在推测不出来了。 从典籍中看,他一直担任着很小的官,比王泠然稍微好一点。 如果从世家的逻辑来分析,估计刘隐士没有好的家势吧,象王维那样,不用考就定下个状元的命运肯定是没有的。

《唐才子传》这样描述刘慎虚:

          慎虚,嵩山人。姿容秀拔。九岁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十一年,徐征榜进士,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后欲卜隐庐阜,不果。交游多山僧道侣。为诗情幽兴远,思雅词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当时东南高唱者数十人,声律婉态,无出其右,惟气骨不逮诸公。永明已还,端可杰立江表。善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国宝,有志不就,惜哉!集今传世。

简单说,刘慎虚其人,少年天才,又善于考试,还当过京城的武装部长,又做过县长,按道理,这官运应该一路高升,结果四十岁左右就辞当了,这中间要有多少曲折才会把一个向往当官的逼到山里面躲起来呢。

        刘慎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甚高,晚唐礼部侍郎刘允章曾为刘慎虚所撰的题赞中称道:”盛唐乐府,先生倡之,杰立江表,谪仙并驰。时有长卿,共祖相知。后有梦得,奉以为师。“不仅将刘慎虚与史称”诗仙“李白、”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并列,而且说”诗豪“刘禹锡奉之为师。中年后的刘慎虚超脱势利,啸傲风尘,结识僧侣,常涉足山水,浪迹于长江下游一带,曾拟卜居庐山,末果。当时其父刘镐任洪州刺史,他来洪州省亲,游历靖安桃源,爱此间山水清秀,筑室卜居,写诗自娱,并终老于斯,死后葬于桃源的云山垴,至今墓冢犹存。

留得一方莫冢给人悼念,亦不算太过遗憾。在此,引一首他写给孟浩然的诗作结吧: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王泠然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卢鸿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张说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王翰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李峤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李百药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陈子昂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刘希夷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宋之问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沈佺期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杜审言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骆宾王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卢照邻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杨炯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王勃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王绩

湘间小鹿丨《唐才子传》之崔信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才子传》之刘慎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