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论语》孔子希望百姓无诉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二篇“ 颜渊篇 ”,主要集中表达了仁、礼、政三者的关系内容。

回顾上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先是读到子张前来问孔子,怎样崇德和辨别疑惑。

孔子告诉子张,内心要以忠信为准则,自己的修养和出发点都是以“忠言”为主,然后做事时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去行义。

自身品德是以忠信为主,而行事时可以以“义”为转化,不能僵化,这便是“崇德”。

而一件事情,你喜欢它的时候,就觉得它好,不喜欢它的时候,又觉得它不好;有时觉得好,有时又觉得不好,这就是“疑惑”。

后面又读到齐景公前来问政,问孔子如何治理好国家。

孔子告诉他,君主要有君子的样子,臣子要有陈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子女的要有子女的样子,每个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就会产生混乱。

齐景公听后大喜,并表示赞同孔子的说法。

继续下章。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折狱:狱,案件。折狱即断案。

宿诺:没有及时兑现的诺言。宿,停留。

孔子说:“根据不完整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没有说话不算话的时候。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这段话,应该是孔子说的一个比喻。

狱是诉讼,审理讼案时,先要听原告及被告两造言辞,然后判决。

古代将片言解释为偏言,或半言,大致有两种讲法,一是认为为子路在审理讼案时,偏信一方面言辞,即可断狱。

一是认为子路是讼案,因为他平日言辞信实,听讼者听子路一面之词,不去验证真假,即可判明案情。

不论古今,审理诉讼案件,都不可以只听单面之词,这里的“片言”应指为判决的言辞,听讼者在问过两造案情之后,以三言两语批示判决,两边都能心服。

像这种能快速的决断,孔子以为,大概只有仲由始能如此。

子路无宿诺。

后面这句,很明显与前面不搭,而且更不是孔子说的话,因为孔子不会叫子路,而是叫“仲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子路这个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肯定不会失信。”

所以,这句应该是后来的人,为给子路加个解释,而加上去的。以此表示子路是有忠信服人的德信。

继续下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也和别人一样。但一定要使诉讼不再发生才好啊!”

前面夸赞了子路可以“片言折狱”,现在谈到自己时又体现得很谦虚。

据记载,孔子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就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很高的级别了。

他说,他自己审理刑事诉讼的案件时没什么特长,也跟其他人一样。

而孔子说,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经常教化大家不要整天的去打官司,希望打官司的人越来越少才好。

这里体现出孔子的理念就是,希望百姓都可以安居乐业,不要有什么矛盾,大家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好。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岁月‖《论语》孔子希望百姓无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