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第十六天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今天共读的内容如下:

1.刻意学习与练习临界知识

2.预见性认知


“总结规律往往是用归纳法,可以从众多现象中寻找背后的规律。而应用规律来设计实现过程则要复杂得多。”

“这就好比参观一座非常具有美感的建筑,你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这座建筑之所以美的原因,总结出一套令建筑具有美感的设计方法。可是,如果反过来,告诉你方法,让你自己建造一座美的建筑,那就很困难了。”

“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之间的难度区别就在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一个差别。我们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怎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

“答案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真正掌握它的关键。”

“刻意练习至少有两方面的重复: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有两个明显的困难:(1)怎样在短时间内,想到不同场景来练习?(2)还要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练

怎么解决困难?

自己创造机会,外部找机会。

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刻意练习必须关注两点: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2.大量地持续练习。

1. 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

学习高手对这个问题的“心理表征”是什么,获得解决此类问题更好的心理表征。

2.大量地持续练习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学习之道》乔希·维茨金

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我们对未来越相信,我们的决策就越合理。因为我们的决策是基于我们获得的信息质量。

获得预见性认知需要我们破除两个更本质的障碍: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

应激性反应:在需要抉择时,思考与决策受情绪和感受简单左右的过程称为应激性反应。

对单个事件本身做出反应的方式,进一步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决策,逐步促使我们形成了单因果的思考方式。换句话说,我们在考虑得失时,很容易陷入细节的问题或表象的问题里。

两个小的思考方式,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Have to be

我手里有什么资源,然后我就去做什么,我就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Be to have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去调动所有的资源去做,然后我就拥有了什么。

Richard的故事,有时间可以看一看。http://www.docin.com/p-822151846.html

结构化反应与系统化思考方式

从本质出发,找到我们能够撬动本质的关键动作,当做出指定动作后,让系统自己转动,得出最终结果。

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其中,基础规律就是本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临界知识。而预见性认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我们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不过,大多数人从未想过生活中的问题是需要“界定”的——“找不到工作”不就是“找不到工作”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吗?所以,我们的答案总是来自我们认知中所默认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判断一个人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只要看他对问题解释的深度就可以了。在我看来,人们对问题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

“看得见的设计”与“看不见的设计”

找到异同点,分析异同点的关键概念,以及概念背后的结构、看结构背后驱动的是哪些关键要素,产生的哪些结果。


最后奉上永澄老师的结构图,帮助大家梳理这一节的内容


最近感觉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很多,在努力的读书,所以自己的理解相对较少。先理解作者的思路,对于关键概念的打通等知识补齐后进行。

本节需要补充的书籍《系统之美》、《知道做到》、《第五项修炼》、《思考快与慢》、《批判性思维》

以上是我的分享,请大家参考。也期待大家的分享。

小伙伴们可以分享一下,你是怎样找到自己天赋的?

2019年1月18日

建议阅读完以下内容:

160—168页:“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学习》第十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