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众工作在保障工作中的重要性

保障工作是实际的、也是哲学的、是群众的、也是宣传的。

在新的形势下,不能正确认识上述四点的后勤工作者,必然在工作中遭遇两个对立,一是规章制度和服务对象对立起来,二是手中的工作规划和上级的指示要求对立起来。导致分配的资源越多,反对声越大;干的活越多,上级越有意见,陷入左支右绌,疲于奔命的怪圈之中。

一、行动上的实际,思想上的哲学。

毛主席在《整顿党的作风》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主观主义的思想广泛的存在于工作中。具体在保障工作,主观主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条主义,把规章制度视为金科玉律,奉行本本主义,不能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与绝对性。十八大之前,后勤保障工作难做,因此许多同志讲,这是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执行的缘故,十八大之后,党内风气、社会风气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许多规章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但后勤保障工作仍然难做,甚至矛盾更加突出了,大部分同志是没有去思考主观原因的,泛泛的把这些矛盾归咎于我们的同志党性觉悟不高,群众整体素质不高,片面的强调制度,用制度压人,导致工作矛盾逐渐加深、积聚。这是不注重联系实际,本本主义的表现,究其根源,是不能正确认识矛盾的表现。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件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章制度解决的只是标准问题,不是在规章制度之下,一切矛盾就会自发的烟消云散了,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在保障工作中是永远存在并且长期存在的。

二是经验主义,把旧的思想带入新的工作,方法老调重弹,不能正确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后勤干部需要经验,但后勤干部决不能奉行“经验主义”,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极坏的工作方式,后勤工作中的许多失误,往往后勤干部想当然造成的。诚然,我们也应当客观的承认,经验广泛存在于工作中,存在于上级的指示要求中,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性,越往上的领导机关,它的经验就越丰富一些,对于上级的指示要求,我们应该认真的研究,多做调研,加以考虑,但更重要的是辨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正确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我们的调研和一切工作方法,都是在公开性的对抗下寻找统一,避免把非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的矛盾。

因此,保障干部不止要有行动上的认知,明白保障工作是靠干出来的,更在思想上有哲学的高度,明白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团结、联合、调和、均势、对抗、相持、僵局、静止、平衡、凝聚、吸引等状态,这些状态是在对立和统一的过程中相互转换的,是短期矛盾还是长期矛盾,是对立还是统一,取决于我们处理问题的哲学高度。

二、方法上的群众,语言上的宣传。

毛主席说,我们要始终站在矛盾之上,而不是站在矛盾之中。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他,有的人喜欢做孤胆英雄,手持规章制度,言必称希腊,动不动就要舌战群儒,把矛盾进一步激化;有的人奉行官僚主义,对矛盾视若无睹,你反映你的,我实施我的,看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这都把自己置身与矛盾之中的表现。

矛盾在群众中产生,也必须依靠群众去解决、调和。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要解决好矛盾问题,首先应该紧贴群众,我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诞生了一整套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毛主席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成为更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再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推而广之,把群众的意见见之于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集中起来修改完善,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反复,使得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我们当中有许多同志是不相信上述观点的,在他们看来,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众提意见,无非是走走过场,算不得什么高明办法,更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率的途径,群众懂什么呢?群众能有什么高明的见解呢?三个臭皮匠,未必赛过一个诸葛亮,许多同志热衷于做“小诸葛”,常常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无知的表现,在历史上也是有深刻教训的,譬如陈独秀反复强调,中国的农民,都是落后的群体,只有工人阶级,才是革命的主体,结果屡遭失败。

陈独秀的失败,在于认识论上的失误,把农民的认知水平看成了主要矛盾。中国的革命是需要迫切的成功的,而中国的农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社会构成的主体,在没有多少工人的情况下,不选择农民,革命就没有力量的源泉,没有拥护的主体,因此,如何争取大多数的问题才是革命主要的矛盾问题,而农民的认知水平是可以在通过后天的宣传的进行改造的,这是一个次要的矛盾问题。

我们也可以下一个结论,能不能通过群众产生高效、完美的办法,这是一个次要矛盾,永远没有最完美的方法,但是存在被群众广泛支持、认可的方法。而调动群众的参与感,让不同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让不满的情绪在讨论的过程中得以抒发,进而在群众的范围内自发的形成平衡和共识,在对立的过程中得到统一,为我们工作的开展统一思想,促进群众对事物认识的提高,才是主要矛盾。可以说,群众工作做不好,保障工作就难以被理解,难以被推动。

因此,凡是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保障工作,一定要开展广泛调研,一定要开好座谈会、协调会、部署会,“三个会”,一定要让群众的声音能够被听到,一定要让群众的代表参与到部署、实施、制定的全过程中,同时,也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

大多数后勤干部是务实的,在长期的资源分配活动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了“手中没有米,连只鸡都叫不到”,我们不喜欢开空头支票,但也应该认识到,后勤工作中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是建立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下的,如果我们手中的“米”是无限的,还需要什么标准和体系呢?用最高的标准保障所有人即可。因此,我们需要被理解,同时也需要理解群众,我们需要用宣传的纽带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务实是基础,宣传也是基础,两者要“五五开”。后勤的宣传,就是用手中有限的资源让群众获得普遍性的幸福感,我们要号召,要标语,要活动,要把我们正在为大家做什么,将来要为大家做什么广泛的传播出去,要在资源分配上树立以人为本的导向,同时,脑子里要有制度,工作上要有温度、为人更要有风度,业余时间多听听群众的家长里短,和群众打成一片,及时了解群众冷暖和需要,也是宣传的手段之一,国民党也贴标语,也发传单,但他们不知道,更多的宣传是共产党在田间地头用一只烟来完成的,有时候,群众没有要星星,也没有要月亮,没有吵着要把自己搬到凡尔赛的皇宫里面去,群众感受到了尊重和平等,在精神上有了获得感,物资上也就降低了要求。

综上所述,新的形势下,把群众工作做好,是保障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一个好的习惯和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群众工作在保障工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