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6:乱说采购周期,交货频率,预测和库存

大多时候,如果我们和一位供应链经理聊起来,你们的库存咋样哈,库存周转率咋啦哈,在对方回答完后,大家通常会补充几个自己不能控制也不能影响的“客观”条件:

一,我们有进口件,比方说采购周期四个月,猛一听,似乎蛮有道理,但是细细想想,好像还真不是那么回事,比方说,大米的制造周期,可能是半年或者一年,我们好像没有人家会被半年的大米库存。

二,我们的客户预测不准,或者压根没有预测,通常,除非少数巨无霸企业能在能左右他们的客户,大多数企业都逃不了被大客欺负的命运。其实,我们需要预测,或者长时间高准确度的预测,在很大程度是我们供应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对整体供应链的洞察,缺乏对供应链柔性的重视。对自己不了解,而寄希望于客户迁就自己,让自己方便,来掩盖自己的不足,天底下貌似没有这样的好事儿。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像没有人会给餐馆任何预测,而且到店后,恨不得马上吃上,他们的客户更没有耐心。但是为什么大部分餐馆大部分时候好像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餐馆老板比大部分供应链人更用心更了解供应链。他们知道什么菜品卖得最好,每种菜品明天大概能卖出多少份,他们心里会愿意去研究。而且他们也更清楚从哪里可以尽快地紧急采购。

我们现在好好聊聊题目中提到的几个术语间的简单关系。

第一,采购周期

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思考:

1.要了解采购周期的构成要素,而且不能按大家常用的方法去分析,比方说,如果我们去问供应商,他们通常会回应是原材料采购是一周,机加工是一周,热处理是一周,物流运输一周,总共报的交期是四周,这样猛一看似乎这个供应商比较靠谱,报的合情合理。如果这样下去,我们永远不会发现任何的改善机会,也不会取得任何进步。我们要看C/T和lead time之间的比例,其他他理论上都是非增值,这个可以客观地度量该供应商的交货周期的改善幅度。换句话说就是,尽管你给我报了是四周,我现在看看我的某一个零件在机床上呆的时间有多少,理论上,如果不在机床上的时间,都是库存,都是等待。

2.在和供应商谈采购周期之前,要搞清楚decoupling point 在哪里,也就是供应商的产品,从制造流程上来看,差异化点在哪里,哪里是推拉结合点,该点之后,才是合理的采购周期的起始点。在此之前,供应商都应该持有库存,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3.要考虑供应商的EPE 或者排单周期,比方说,供应商每三周生产一次某种型号的产品,无论我们怎么分析,理论上上讲他的周期都至少是三周,还有他们的排单时间和频率,比方说,某供应商通常周一排单,你如果周二下单,那和下周一下单没有什么区别,你都要等到下一周。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19006:乱说采购周期,交货频率,预测和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