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语】跟着于老师学习教小练笔

      对于学生的小练笔,我是从去年上了一节公开课后重视起来的。那是上的统编版六年级语文《腊八粥》这一课,当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板书课题,讲解作者,点拨生字词语,然后借助课后题列小标题方式分段,最后讲第一段,在讲此段的环节中,我分别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到修辞手法、描写方法,一一讲解,学生当堂写出了一篇短文。这节课也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我心里自然高兴。

    今天研读于老师的《珍珠鸟》和《新型玻璃》这两个课例,看到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小练笔”。我才发现,我的那节课有多糟糕。先说于老师的这两节课吧!

    以说促读为练笔做好铺垫

    在《珍珠鸟》这一课的小练笔中,于老师在第一节课中围绕“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句话中“珍珠鸟怎么好”这个话题,让学生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在引导学生说的过程中,于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穿插其中,这样学生就不会孤零零只会找答案,而是真正走进文本,此时学生进行了“沉浸式”体验。这为第二节课,于老师提出“如果你是文中可爱的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这个话题时,做好了铺垫。学生很快列举出作者对珍珠鸟照顾很周到的例子来。在《新型玻璃》这一课,于老师也是在第一节课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写了几种玻璃,以说促读,引导学生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为接下来的小练笔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有倾吐欲望

  《珍珠鸟》这一课属于散文,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写”,据说这是他的独创,他的习作教学,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歇后语编故事”“漫画习作”素描作文”等。《新型玻璃》属于说明文,尽管体裁不同,但于老师都引导学生写出了趣味盎然的文章。《珍珠鸟》是采用珍珠鸟口吻写作者,《新型玻璃》是采用自述方式,写出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采用这种方式练习,形式新颖,具有时代感,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利用课文上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采用“自述”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并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可以说,两篇练习都是采用了第一人称口吻来写,这种方式,学生有代入感,自然就会有倾吐的欲望,老师根据学生特点搭建的这个“支架”,学生自然就会有话要说,有话想写。

下水作文,不为下水而下水

    于老师在《珍珠鸟》这一课的练笔环节中,展示了两篇自己的下水作文。第一篇写作重点是采用叙述的方式介绍了冯骥才对珍珠鸟的照顾,第二篇写作重点是采用对话方法写出了冯骥才的特点。角度不同,自然效果也不一样。于老师这样设计不是为了卖弄,不是为了“下水”而“下水”,目的是让学生从老师的“下水文”中受到启发,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这真是不露痕迹就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啊!

让学生当众读自己的作文

      这两课的小练笔环节中,都有于老师让学生当众读自己的作文,于老师则当众相机面批。这种方式好处很多:1.可以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能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2.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3.当众面批,费时少,受益面大。由此可见,于老师是有多么敏锐的语感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向于老师学习和修炼的。

练习时间要把控好

      这两课小练笔教学环节,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于老师对时间的把控。《珍珠鸟》这一课学生写作时间是20分钟。《新型玻璃》这一课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这时候都是大多数学生写完了。这给我一个启发,当堂小练笔,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

      通过这两个课例,我从中收获了许多,也明白今后向于老师学习的地方还有更多,比如:他的范读课文;他的板画设计;他的阅读教学指导;他的习作教学指导;他的口语交际指导;他的“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菊言菊语】跟着于老师学习教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