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语文教学与深度学习研讨会南京行

        2018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的,由南京市十三中学、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市曹勇军名师工作室、南京市孟凡军名师工作室、南京市王跃平名师工作室、南京市玄武区王夫成名师工作室联合承办的中学语文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研讨会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举行!我们一行六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会议在简短的开幕式后,就进入专题学术报告环节。30日上午,为我们做专题报告的分别是:

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孟凡军老师

图片发自App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老师

郭老师说:

        所谓的深度教学是指在完成基本的语言教学、符号教学基础上,完成对文本的理解(作者处于特定背景下对于人生的反思、理解、创造),最终使得文本唤起学生、读者的情感共鸣,指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文本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用于提升自我精神世界的水准,更好地理解人生之道,!

        目前我们的教学主体处于第一阶段,为了应对试卷的考评机制,纯粹的立足于符号教学。

        对于文本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指向,在实际教学种因为学生的阅读面的狭窄,老师的思想的惰性,使得课堂实践操作中,只是把作者的情感指向作为课堂末尾的所谓的提高,而这一点恰恰应该是深度教学最需要完成的步骤。

      最终的学生的情感共鸣,作为教者,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偶有涉及。而作为语文这一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对于个体的情感唤起,应该是语文、语文人的最终任务!

        而这样的矛盾提醒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重点围绕某一个点去设计教学,这样应该可以更好以点触发学生的情感激发点。而实际教学中因为考评机制的问题,我们害怕所有的知识点未能涉及,影响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课堂教学秩序显得过于“枝繁叶茂”,学生只能“望树兴叹”,自己只能是不知所措!更谈不得情感共鸣!(宋金男整理)

图片发自App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伟老师关于《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

黄教授说:

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是:释义层、解码层、评鉴层

一、释义层的具体内涵及要求

1.文类、文本的辨识

2.字、词、句、语段的释义(原指、意指、喻指)

3.语篇的释义(基本内容、主题思想、情感与观点)

4.文本的立足点(立场)、思维角度、认知视点

二、解码层的内涵与层次

“码”即密码、奥妙、奥秘

文本的艺术密码:文本的手法、建构、裁取等

文本的语体密码:语言、修辞

具体点就是表达手法、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言语智慧、修辞技巧

借用文本提取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这样既可借此深读文本,也可以由此通向写作

三、评鉴的内涵与层次

评:评论、评价、评判

鉴:鉴别、鉴镜

教学实施的四个层面

1.审辨(读明白,能深入理解)

2.批评(会比较,质疑,知优劣)

3.鉴赏(会鉴赏,能从多方面进行审美反思)

4.借鉴(会运用,将文本阅读迁移运用于写作)

图片发自App

      午饭后,短暂的休息后,接着是三位老师的观摩课,他们分别是:

      南京市十三中锁金分校李紫燕老师的《曹刿论战》

图片发自App

      甘肃省酒泉中学,特级教师霍军老师的《锦瑟》

图片发自App

        南京市十三中教研组长,特级教师王夫成老师的《再别康桥》

图片发自App

        接下来是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案例介绍,他们分别是:

        南京红山中学杨小军老师的文言文深度教学设计案例

图片发自App

        南京市十三中石群英老师的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案例

图片发自App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许露老师的小说深度教学设计案例

图片发自App

        然后由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余党绪老师关于《批判性思维与深度教学》的学术报告。(余老师的报告内容单独整理)

图片发自App

      12月1日,先是三节观摩课,分别由: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王跃平老师的《斗战胜佛战胜了谁》

图片发自App

        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图片发自App


苏州中学园区副校长许友超的《祝福》

图片发自App

        接下来由南京市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研组长张志强老师的深度教学设计案例介绍

图片发自App

        最后由南京市十三中特级教师曹勇军老师做关于《语文实践课程与深度学习》的学术报告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语文教学与深度学习研讨会南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