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录之关羽(七)英雄非完人(下)

为帅之谋略。

关羽不是只会冲锋陷阵的武将,其文武全才世人皆知。他非常注重读书,即使是在行军途中和战争间隙,也经常手不释卷。“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关羽喜欢读《左氏春秋》,朗诵和简要叙述都能朗朗上口》)

从军事角度考虑,他在蜀汉的地位应该是仅次于刘备。刘备集团早期,但凡需要兵分两路,一定是刘备和关羽各率一路人马。而仅次于关羽的张飞,却始终跟随在刘备身边供其驱使。直到刘备拿下益州后,张飞才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

199年,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率军回小沛,关羽守下邳城,统领徐州事务。

208年,刘备从樊城出发南渡长江,关羽率水军到江陵城,又在当阳接应刘备到夏口(今湖北武昌);

赤壁之战后,刘备收复荆州各郡,命关羽为襄阳太守,镇守长江以北;

刘备平定益州,命关羽全权统管荆州军政事务。等等。

关羽是北方人,到了荆州几年后便精通水军事务,甚至可以率领水军出战。从这一点来看,也足以证明关羽军事上的天赋和能力。

刘备从涿郡起兵,麾下兵马由少到多,军事实力由弱到强,关羽都是参与者和组织者。关羽不是什么不世出的天才,他的军事才能是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一步步得到了提升。不过,人在顺境中,优点会被无限放大。尤其是像关羽这种一等一的盖世英雄,无论身在何处都光芒四射。然而一旦到了逆境甚至绝境,人的本真才会彻底地表现出来,关羽也不例外。发动襄樊之战,最终丢失荆州,关羽生涯这最后一战,就充分凸显出其政治智慧及军事谋略上的严重不足。

一、战略上没有前瞻性。

诸葛亮曾为刘备的崛起和发展制定过详细规划,即为“隆中对策”。其核心内容是:占据荆州、益州,对内修养仁政,对外联合孙权。“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天下局势若有变化,就派一位大将率领荆州军队进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率领益州军队从秦川出兵。)两路出兵北伐曹魏,“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那么霸业可以成就,大汉王朝也可以振兴了。)

事实上,刘备就是遵循这个规划,一步步占据荆州大半疆域,而后拿下整个益州,有了成就霸业的基础。当然,刘备即位汉中王后,实力看似突飞猛进,实则立足未稳,根基并不牢固。此时并不适合发动大规模战争,反而应该休养生息,消化胜利果实,稳固政权,待厚积而薄发。

刘备集团没有占据益州时,实力不足为惧。东吴一则内忧外患不断,二则需要关羽为其守住门户,抵挡曹操。所以也就默许了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利益,暂不予理会。可一旦刘备取代刘璋坐拥益州千里之地,孙权就坐不住了。益州和荆州连成一片,就完全占据了长江上游,这对屈居下游的东吴来说,军事威胁极大。毕竟走水路乘船顺流而下,刘备的蜀军不日便可兵临建业。因此夺取荆州全境,东吴方可自保。

正史中从无刘备向关羽下达北伐命令的记载,而关羽“董督荆州事”,他确实有不经上报而调动荆州兵马的权利。既不是“天下有变”,更没有两路出兵,本应该固守荆州的关羽却悍然发动了襄樊之战。一则,关羽此次出兵,完全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背道而驰;二则,关羽没有意识到东吴对荆州的野心,放松了对所谓“盟友”的警惕。结局便是:一败于曹魏,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二败于东吴,全军覆没,地失身亡。

更重要的是,失去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则致使刘备之蜀汉政权,之后再无一统天下的实力和机会。

二、政治上缺乏大局观。

刘备刚刚拿下益州时,孙权派诸葛瑾前去讨要荆州。刘备自是不许,借口是“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我准备图谋凉州,平定凉州之后,就把荆州全部归还东吴。)孙权明白刘备根本不想交出荆州,是在搪塞他,拖延时间。于是孙权直接安排官员到荆州南部三郡去上任。却没有料到,关羽更加强硬,丝毫不玩虚的,“尽逐之”(全部驱逐出境)。孙权都知道刘备的虚与委蛇,关羽却不懂得使用温和手段,反而是将矛盾迅速激化。结果,孙权大怒,孙刘两家马上开战。吕蒙领军攻打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很快全部占领。恰逢曹操进攻汉中,又派张辽袭击东吴,两家这才重归于好。以湘水为界,孙、刘平分荆州六郡。

孙权曾派使者去向关羽求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娶关羽的女儿。关羽不仅不同意婚事,还辱骂孙权派去的求婚使者。结果孙权再次发怒,对关羽更加怨恨。其实这种政治婚姻是很正常的,比如刘备娶孙权的妹妹,都只是为了一时的政治利益。可关羽却不懂这一套,或者说不屑于以联姻来谋利。问题是,彼时孙刘联盟还没有破裂,就算不同意婚事,可以婉言拒绝,而关羽却直接撕破脸皮,不留余地。

水淹七军后,志得意满的关羽又做了一件让东吴难以忍受的事情。他派军队强抢了东吴的粮食,给的理由是俘获曹魏三万多人马,军粮难以为继。其实关羽已经将所有俘虏走水路送回了江陵,他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就算真的军粮匮乏,可以向东吴协商借粮,可关羽偏偏就采取了最激进的手段。一来,当时孙刘两家还是盟军;二来,关羽大军都在襄樊前线,更应该与东吴和平相处,以保后方无虞。尽管孙权一直在等待时机,袭击关羽的后方大本营。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孙权从这件事上看透了关羽,后者确实将东吴视若无物,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来临。于是,孙权立即下令出兵,吴军很快占领了南郡。关羽进退不得,走上败亡之路。

三、不黯御下之道。

御下之道在于恩威并施,更要有识人之明。

或许是个性使然,或许是出身低微的缘故,“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关羽善待士兵却对士大夫很傲慢)。这种品性是把双刃剑 :关羽收获了大多数底层士兵的爱戴,却也让他在荆州高层中到处树敌,比如南郡太守麋芳(其妹为刘备夫人之一),和公安城守将傅士仁。

有一次江陵城内失火,致使很多军用器械被付之一炬。关羽大怒之下,对麋芳这位刘备的舅哥丝毫不留情面,将其严厉训斥了一番。从此,麋芳与关羽便心生嫌隙。

而到了襄樊之战,关羽出兵时,命令糜芳、傅士仁负责后勤,提供粮草辎重等军需物资。此二人不仅办事不力,军情紧急时也不全力救援。此时的关羽应该全力安抚糜芳和傅士仁,用以稳定和保全后方。然而,关羽非但不如此,还在继续放狠话:“还当治之”(回去以后严惩二人)。糜芳和傅士仁得知,恐惧不安。于是,当吕蒙率军杀到南郡时,傅士仁、麋芳先后献城投降。

麋芳和傅士仁是南郡除了关羽外最重要的高官:麋芳坐镇江陵,代关羽守卫大本营;而傅士仁执掌南郡门户公安城,也是职权颇重。关羽不懂御下之道,在军情最危急之时,对这两个人依然动辄申斥,不假于色。于是引发恶果,直接导致两人的反叛,给了关羽最致命的一击。

此外,零陵郡太守郝普、荆州治中潘濬等人,在孙权大军到来之时,也都反叛而投降东吴。

关羽的确爱兵如子,普通士兵甘愿为主帅拼死厮杀,或许会改变一两场战争的走向。然而,对于跨越千里的大战役而言,镇守各地的文官武将才是左右战局的关键人物。因其资历、才能、军功、地位、秉性等多种因素,关羽从来我行我素,目中无人。也因此,关羽在荆州官场虽然威望如日中天,但仁义恩德却并未广施。关羽若在,同僚和下属或畏其权威和勇悍,不敢逾越雷池半步。而一旦关羽兵败难回,被苦苦压制的这些荆州高层马上就或因私怨、或为私利,而变节叛降。

由此可见:其一,关羽对下属只有驭人之威,却无容人之怀,更无服人之德。其二,关羽对下属才能之高下,德行之优劣一无所知,既无识人之才,也就更谈不上知人善任了。因此,关羽先兵败樊城,后丢失荆州,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关羽在战略决策上急功近利,政治格局上浅薄幼稚,而且严重缺乏领导和组织才能。由此可见,关羽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经过两千年来民间传说的演绎,而《三国演义》又太过深入人心,加上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备至,关羽的形象和地位均是高不可言,从古至今一直被顶礼膜拜。当然,关羽被后世神化,确实是因为他一生中很多地方都达到了令世人高山仰止,难以企及的高度。比如他的赫赫武功,比如他的忠义无双,甚至还有他骄傲到极致的秉性,等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关羽的评价是:“刚而自矜”(刚愎自傲),故“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因为自身缺点而失败,这是常理而已)

人都是复杂的个体。尽管关羽的性格中有着种种瑕疵,人生也充满了令人唏嘘的缺憾,却丝毫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代名将和千古英雄的万丈光芒。

附:分享关羽和曹操的两则小故事,均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

其一,《蜀记》中说:曹操和刘备一起攻打吕布,在下邳城将其包围。吕布有个部将叫秦宜禄,后者的妻子美貌无比。关羽向曹操请求,城破后将秦妻赐给他,曹操同意了。后城破,关羽又多次提起此事。曹操“疑其有异色”(怀疑这个女人很有姿色),派人先去看了一下这个女人,结果好色又霸道的曹操就据为己有了。关羽很郁闷,“羽心不自安”(关羽心里很不舒服)。

其二,《蜀记》中说:刘备在许都时,曾与曹操一起田猎。狩猎过程中,曹操的麾下在奔驰中分散开来,关羽认为是击杀曹操的好机会。于是向刘备提议动手,刘备没有同意。后曹操追杀刘备至夏口,关羽率水军接应时还埋怨刘备:“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当年狩猎的时候,如果采纳我的建议,就没有今日的困境了。)

据《华阳国志》记载,这两个故事是连在一起的。其意为:因为曹操失信于关羽,更因为这个“有异色”的秦夫人被曹操强占,关羽对曹操起了杀心,想要在狩猎时对曹操下手。可惜,刘备没有赞成他的意见。

至于真伪,见仁见智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将录之关羽(七)英雄非完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