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重在“诛心” |读《小群效应》

初识《小群效应》,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在一个不到30人的小群。

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这个书名中有个“群”字。

从事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的研究已经好多年了,对群体这个词有着天然的敏感,去年的一个算法中频频将人的智能作为重头戏,自然对徐志斌老师研究的人群秘籍感兴趣。

后来有好友Rue牵线,有幸听到了作者本尊的分享,受益无穷。

所有的好书,就有这样一个功能,当你由于诸事把它放在一边,心里总是时时惦记,《小群效应》这本书与我而言就是这一类。

或许由于工作原因,看书的角度总是与众不同。“纵有大海万千水,我只取一瓢饮”,足矣。

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系列的数字词语:“优秀社群的三个标准”、“三近一反”、“六大驱动力”、“三人成虎”、“七种社群”、“社群的8个结论”、“优秀社群的12个特征”,一本科普书写出了专业书的韵味。

看这些的时候,就在想我所讲的课程中的8条性质、3个定理,明白了学生的不易。

纵然知识点居多,但是总有一条线将这些知识点连在了一起。

名人推荐语中何伊凡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他(徐老师)真正的野心是揭示一定互联网时代情感、信任、价值、判断等关键要素如何发生变化,以及谁在掌握变化的话语权。任何红利都是容易消失的,唯有基于人性的红利永远存在。”

是啊,网中的群,群中的人,核心还是人啊。

人为什么上网?为什么成群?这才是直指社群运营的核心。

看优秀社群的三个核心标准:“人们互相认识,互相信赖、成员之间频繁互动。” 这不就是人们之间常说的“熟人、信得过、常来往”吗。

或许是网络给了这些词语更广泛的含义,比如说一根网线,让相隔万里的人也能成为熟人;朋友圈让人们之间可以产生信任;快递小哥让五湖四海的人也可以频繁互动。

看活跃社群的三近一反原则:“相近地域、相近兴趣、相近年龄,性别相反。”这不就是“老乡党,同道人、同龄人、男女搭配干货不累”的抽象吗?

感谢一根网线,一个网络,能让人们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老乡,找到同龄人,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从而形成了各种群。

无论社群有多少种形态,无论社群有多少特征,只要知道,社群中每一个昵称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的需求,他的利益,他的感受,他的情绪,都会决定他想在这个群里留存多久。

对每一个人而言,他都有两个属性: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

人人都有一颗好胜的心,都希望自己在一个“胜利”的队伍中,希望自己是有成就的那个人;

人人都有一颗分享的心,愿意将自己特有的经验分享给他人,助力他人的成长;

人人都有一颗趋利的心,期望自己付出会有回报,让利益随着自己的付出一起飞。

或许这就是荣誉驱动、互惠原则、利益驱动最直观的描述吧。

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

人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人不再多,知心就好。知心好友,推心置腹,三五个足矣。

人人都有自己的大面子,荣誉感,归属感,只有在一个较大的社群中才能体现。

这或许就是“人人喜欢进大群,人人活跃在小群”的根基吧。

感谢徐老师,从众多繁杂的头绪里,找出了社群运营的本质,用科学的方法,对众多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中为社群运营的人总结了这么多运营法宝,让我这个没有运营天分的人也找到了课题研究的新思路。

感谢徐老师,让我从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上,看到了从专业书到科普书的康庄大道,成为我今后多年的一个努力方向。

最后附上《小群效应》的详细思维导图。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群运营,重在“诛心” |读《小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