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清新语
推荐语: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小酒怡情,大酒伤身,喝酒要适度。文章较为诗意地介绍了酒在生活方面的渗透,有享受有启迪。编辑精读并推荐。
近日,一直在思考关于“酒”的话题,缘于前几日去机场的一场送别。
饯行宴席上,兄弟情深,别离愁绪,一时吃酒兴起,吃、聊、吟、唱等十八般武艺尽数登场,天马行空,南腔北调。
先是湿溜溜儿的打油诗,后是草原放歌,又是李宗盛的经典,又是煮酒论英雄…,眼看动身时间已紧,但大家仍意犹未尽,仿佛演成了“岸上踏歌声”般的画面。
结果紧赶慢赶,还是延误了登机。
真可谓:
八月萧湘桂香浓,酒逢知已兴正酣;
萧湘湖畔弄清影,千杯万盏误航班。
总而言之,送的意尽,别的至情。
一来大家这几天相处得真是融洽,相见恨晚,在席间我是深有感触,这种感觉是掺不来假的,仅从机场大家的依依不舍拥抱中,就足以看出彼此的真诚;
二来酒精的作用功不可没,当天喝的是绍兴五年花雕黄酒,看来名不虚传,此酒不仅是调配佳肴的佐料上品,更是联络情感的催化剂。
席间,大家在酒的催化作用下,诗情大发,频频吟诗弄曲,这要不是航班催得紧,不知该欢闹到何时。
此前,在机场已经找好了朋友,给大家安排了相对体面的座次,时间到了,人却不见来,后来对方知道情况后都哭笑不得,说你们的朋友也太不靠谱了,又喝酒又来得晚,舱门都关了,没办法了。
性情所致,弄得大家啼笑皆非。好在后来,改签了晚上另一趟航班,免了在机场耽搁徘桓之苦。
这么多年,这种因酒而耽搁航班的事,我也是头一次遇到,回想起来此中情形,既觉懊恼,深觉酒之“害”,误事之大,同时又忍不住阵阵发笑。此间酒助诗情却是真真切切的见证。
(一)我不善饮,却偏喜酒
我不善饮酒,自己总结的理由有二:
一是不胜酒力,因为沾酒必醉,醉则头疼欲裂,所以才不敢饮;
二是口中木讷,才思迟顿,每到绕酒令,尤其要夸夸其谈,借酒扬情咏志时,尽管每每搜肠刮肚,竭尽己能,但当时及过后也不知所云何何,故而自觉形惭意愧。
因此对于饮酒,并非不想,而实则是不会、不能。
后来自己就总以身体不适为由,习惯于“躲”酒,渐渐的身边人也习惯了我的“怯”酒,每每也劝到为止,不再强迫,为此这么多年我也逃过不少的“拼”酒“官司”。
当然也有躲不掉的时候,记忆中自己醉酒的时刻,无不是痛苦而艰辛的,坐卧不安,翻来覆去不得安生,腹中翻江倒海般的晕觉,时不时呕到嘴边,又强忍之,加之头痛加剧,甚是痛苦,每每也都暗下狠心,再不滴酒。
往往此时,也有便利之事,一则走起路来像行船,稳稳的又飘飘然儿,忽仙忽仙儿的,再就是说话特别顺畅,有如神助,该说不该说的,也不再顾忌,更少了之前的腼腆与怯懦,有时甚至可以一吐胸臆。
我始终惊诧于酒的魔力,间或清浊之间的杯壶液体,尝到口中,于我的感觉尽是苦涩辛辣之味,毫无乐趣可言。
究竟其中蕴藏着什么奥秘与玄妙?竟会动不动使人着魔,让人发狂?
酒,会令平时怯懦之人胆量大增,动不动行非常之举;令口绌之人言若悬河,铿锵表态;令儒儒文雅之人诗情大发,手舞足蹈。
人也奇了怪,越是不能亲临体验的事,却偏偏好奇心切,或许正应了“得不到的终究是好的”之说法吧。
自己却是爱酒喜酒,每见别人饮得怡然,入口陶醉之意,自是羡慕的不得了。凡是遇美酒柜橱在边,必是欣赏个不停,摩挲不舍。
(二)品酒论饮,是是非非
品酒论饮,应是饮中君子之言,实在讲我是没有资格的,不善饮酒就算不上是“酒中人”,酒文化之博大精深,也万不是只凭自己粗略的只言片语能概其一二的。
好在总是标榜自己是酒桌上最清醒而“理智”的“观察员”,故而也勉强可以说道说道,以此聊解喜爱之意。
对酒的评价,实事求是的讲,还是应辩证的看,至于几几分成,我没有能力去概以定论,但是贪杯之酒,饮酒过量以至成“病”似“魔”的,我是决不赞同的。
古往今来,因酒误事,为酒成仇,执酒争斗的事例举不胜举,小则误事,动辙伤身,大则丢了性命,败家亡国,落尽了悔恨,得不偿失。
为此说,论酒,是要在不过贪杯、小饮怡情的前提下!
纵观中国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必有其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据考证,从夏朝开始,便已有酒的身影。《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
也就是说,最早出现的是果酒为主,后来才有了谷类之酒的出现。谷类之酒的兴起,应该是农产业兴盛时期,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因为殷商时期,农业生产兴盛,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都有记载。
后来历朝历代,不论是庆功宴会,还是祭祀活动,也都少不了酒的存在。据说唐朝饮酒成风,以嗜酒知名。白居易曾说过“佳肴与旨酒,信是腐肠膏。”单单是与饮酒有关的诗句,便高达七千多首。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
如果没有美酒,就不会有那些旷绝古今的绝佳诗篇,从李白斗酒诗百篇,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旦凡绝美意境的诗句,大多离不开酒的衬托。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们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如今酒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且品类也更繁多,果酒、白酒、清酒、米酒,任凭小孩子也能说上一大串。
不论是大小宴会,还是逢年过节,家有喜事;也不论是文人墨客聚会,还是边塞将士庆功,都少不了酒的影子。
古往今来,那些告诫人们不交酒肉朋友的教条,其实这不是酒的错,错在喝酒的人。
酒是有品的,当然也有借酒浇愁发泄,借酒撒泼之辈,这绝不是会饮酒之流,顶多算是喝酒的莽夫。
(三)酒味人生,杂陈百态
人们常说:人生如酒,初看时,清清咧咧,好似一碗清水,抿上一口,方知世间百态,酸甜苦辣,其中滋味,唯有细细品味,方可窥之一二。
其一,酒中有至品
此中最佳的段子要属明代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生动的刻画出古人饮酒之品。
张岱当时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一天晚上八点左右,他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看见他,那俩人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便拉着他一同饮酒。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真饮酒、会饮酒之人,必是性情中人,也是酒中君子。余光中讲述过一个段子,曾经被动应邀参加一处酒席,但内心是反感的,后来用“酒逢千杯知已少,话不半句投机多。”来自嘲,反显酒文化运用之微妙。
其二,饮酒见性情
就拿饮酒的方式看,举杯小抿者,文雅之士,对任何事物都喜欢细细品味,这类人做事往往小心谨慎,擅长谋定而后动,缺点不够迅猛,往往容易因思虑过多,举棋不定而错失最佳机会。
大碗饮酒者,豪爽之人,此类人做事则雷厉风行,擅长先发制人,缺点不够细致,容易发力过猛。
独酌者,此类人性格较为慢热,不太擅长参加人多的社交场合。
喜爱敬酒者,此类人性格外向开朗,热爱交友,有强烈展示自己的欲望。
人之性情跃然纸上。
其三,酒中有故事
酒场见百态。借酒浇愁者有之,借酒兴事者有之,借酒壮胆者有之,品酒怡情者有之,佯酒声势者有之。我就曾经多次遇过一些未醉而佯醉,借酒力说非常之语。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酒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杀机四伏的鸿门宴,论尽天下英雄的青梅宴,宋皇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等等所有重大的历史事迹中都离不开酒。
交朋友要喝酒,杀仇人要喝酒,只要跟人接触就离不开酒,这是为何?其实原因很简单,喝酒可观人,想要快速的了解一个人,那么就跟他喝一次酒吧
“吃着火锅唱着歌,喝着小白划着拳,我是文艺小青年。”“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简单。”曾经的江小白一时成了许多国人青年打卡必持之励志神器道具,也把国人饮酒文化推到跨界的高点。
后来江小白一度被人们调侃:“是一家被卖酒耽误的广告公司。”
感叹于酒的精粹与伟力,感叹于国人酒文化之博大精深,其中不仅仅体现在历来文人墨客留下朗朗上口的佳句,其蕴藏的精神内涵更加熠熠生辉。
正如三国演义片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唱道: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