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心理咨询:您入门了吗?


《约翰福音》上说:“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今晨想起了:从前我是瞎的,现在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真的看不见。



任何行业,在专业和非专业之间都有一道清晰的分界线,民间形象地称之为“门槛儿”。它是“槛”也是“坎”,跨过去才能成为行家里手,否则就只能是门外汉。

必须知道的是,只有行家里手之间才能比较水平的高低,而从专业角度讲,所有的门外汉其实都是一个样子。以骑自行车为例:那些会骑的人,自然有骑的好的,也有骑的差的,而对那些不会骑的人,我们就无法比较谁比谁不会骑的水平更好或更差——这和当事人学骑自行车的时间和实践无关,一个学了5天的,和一个学了5年的,在没有学会即没有跨过那道“坎”之前,就在“不会”这一点上根本没什么不同。比如那个练了5天少林拳的,和那个练了15年武当拳的,还有那个练了50年太极拳的,当面对机关枪的时候,会死得一样快。当年自诩为刀枪不入的义和拳成员们,早已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是一个真理——毕竟血肉之躯和钢铁子弹有着完全不可比拟的性质。



但是,一旦会了——入门了,不论骑得水平好坏,也就永远会了,也就再也不可能不会了。比如我已经大约10年没骑自行车了,但是只要有自行车我还是会骑,当然由于这10年没骑,我的水平不可能超过10年之前。(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可以用“程序性记忆”来解释,它是相对于“陈述性记忆”而言的,通过这两种记忆所记住的东西完全不同,我在学骑自行车的时候还曾经背诵过好几篇课文,可当年能熟练背过的现在却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了。)

心理咨询也是如此,首先得入门。在门内,自然会发现同行之间谁高谁低,也就知道应该跟什么样的人学习、应该与什么样的人保持距离。这和那些还没有入门的咨询师习惯于比较谁比谁跟谁学习过的时间更长、谁比谁跟谁曾学过更多的流派或技术是截然不同的——是性质的不同,而非程度的差异。

听我这么一说,总有人会把我当成已经入了门的人,然后便问我从事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到底该如何入门,我呢?也常常毫不客气地像真的已经入了门似的跟人家说那些入门功夫。这功夫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正面说,无非就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来理解、识别、掌握心理现象的内涵和外延;反面说,则是要在不能避开的情况下至少能意识到自己的直觉思维、以自我为中心和机械思维。

我以为当您能够知道我这段话在说“什么”,也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还知道我这么说是“为了什么”时,您就已经入门了,甚至在门内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我了。



由于当局者迷,一个咨询师不可能确切地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入门。这就像那些修行的人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开悟了一样——得需要那些已经开悟者给予印证。我做心理咨询十多年了,的确没有人给我印证过我到底是不是已经入门。有一天和一位心理咨询界的大咖聊天,希望他给我印证一下。没想到他很是仔细地打量了我一番后,悠悠地说:当你觉得自己还没有入门的时候,其实已经入门了!

这话宛如一声巨雷在我心底炸裂,突然意识到自己果真还没入门——按他的说法,此时我才算是跨进了心理咨询的门槛。

事物总是以悖论的方式呈现着本来的面目。我所入的大概是“自知之明”的门吧?



想起《约翰福音》上说:“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One thing I know,that,whereas I was blind,now I see.)今晨想起了:从前我是瞎的,现在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真的看不见。

我依然是盲人,依然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摸象,但我知道自己摸到且说出来的不再是那个我所摸的大象了。

知道身处门外时,心其实已在门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 || 心理咨询:您入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