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教师的使命》共读群第四次分享会

主持人(林清华):  尊敬的张文质老师,晓霞院长、各位共读的老师,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来自揭阳的林清华。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这本书中写道:“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觉的、耐心的学习者,是一个对教育有自己立场的人,以一种温和的、耐心的、持之以恒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呈现与表达出来。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教师坚定地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命业,视为一种信仰,视为生命的全部价值所在。”可见,读书就是最好的修行。今晚,3月《教师的使命》共读群的第四次分享会,共读的内容是《尘埃中的教育学》,现在开始!



主持人(林清华): 这是今晚我们的共读流程,首先是陈小华老师领读分享

    《尘埃中的教育学》,其次是夏莹老师分享《想播撒阳光给他人,先得自己有阳光》,接着是杨林老师分享《尘埃中的教育学》,然后是毛杰莉老师分享

《渡人自渡,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最后是吴孟霞老师点评。


主持人(林清华)朗读:陈小华老师是音乐学硕士,张文质第五期写作研修班文艺委员,喜欢安安静静地看书,必要时写点东西,知道说话只说张三点,文章可以变成张三丰。热爱音乐教育,爱孩子,把每一个快乐的音符注入孩子心田,帮助孩子快乐、幸福成长。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领读人,陈小华老师,有请陈小华老师!


领读人陈小华老师:尊敬的张文质老师,李晓霞院长,各位美仁,大家晚上好!说到尘埃中的教育,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句话,低到尘埃中,才是还原的本真,这种还原,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共建,没有让学生产生距离,就像张文质老师,别人会叫他“张姥姥”“张爸爸”一样。这种尘埃的感觉就是那种融于生命、融于生活不可分割,比如上期肖慧清老师分享的书香传承的父亲,对家人整天板着脸,走在大街上却又迎来一阵尊敬的礼遇,当她成了老师以后,自己也和学生成了好朋友。尘埃在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中不要把自己端的太高,和学生之间要保持一种亲和的能力,和学生的交流需要拥有倾听的能力,和他们相处能够把自己低到尘埃里,让学生感知到你是真的在乎他,在乎他的感受,在乎他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我之于尘埃二字在教育行走中的理解,如果一个老师能够抱持孩子,总是看到他的闪光点,他会是怎样的喜悦呢?在《教师的日常情调》中曾经分享过彭政文同学的案例,今天的故事是对他的继续跟踪报道:这个孩子小学曾经在特校呆了六年,上学期进入我校的时候,不肯说话,喜欢独处。通过我、班主任、全班同学的努力,一个字不会写的彭政文同学,在春节可以写“福”字,和家人一起贴春联了。上周课间,我第一次听到他大声地叫我陈老师的时候,他的笑容很灿烂,在课前一歌的时候,随乐律动的他竟然是全班最自然的一个,他不在乎自己动的好不好,也不在乎别人会不会说他动的不好,只是全神贯注地在随着音乐在动。在心理健康课上,我曾经要求孩子们回答什么是亚健康,他把手举得高高地,当我把话筒递给他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寒假,爷爷生病了,我在医院照顾爷爷,伺候爷爷。”他的回答虽然答非所问,但是在我的课堂里,我是第一次看到他能够把话说成一句一句的带句子的感觉。当时我并没有叫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但是我听到了全班同学为他喝彩的掌声。张文质老师的《尘埃中的教育学》充满了温情,在书的65页这样写到:我研究教育,最重要的出发点是从研究生命本身出发,而不是从某些理论出发。我一直强调亲临现场、亲身参与、亲自体验,这样从土壤里面长出来的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学,是底层的教育学,是尘埃中的教育学。我想换一种方式去看我们的教师、去看我们教师的日常、去看我们教师的生命状态。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实际上是很卑微的,是很底层的,是很艰难地生长起来的人。虽然我一直强调其实生命是可以转化的,只有真正地转化,获得自觉之后,你才会觉得有意义,才有一种洞见力。这样的洞见力就会让你从自己的内心去唤起你对这个时代的一些责任。你才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你才可以真正去观察小事物,就是小的命题、小的变革、小的可能性去费尽心力地思考,去推动。所以,作为卑微的、很底层的教学一线的我们,怎样让这种尘埃中的教育学变得更为有意义,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看见。其次就是做好尘埃里的教育学同样需要漫长时间的成长。如书的66页,我真正对教育的思考是从1993年开始的,到现在已超过20年。其实人对生命的领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在知识上的获得是很容易的,但不断地把知识、概念、思想从我们个人的生命里提炼出来,是需要漫长的心智、年龄、阅历等各种成长才能得以实现的。这就是说,其实我们的生命里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生长系统,另一个则是损耗系统。生长系统,从人的生命开始孕育起,始终朝着生长这个方向发展,就像树木一样,一旦播下了种子,它就会不断地朝着更高、更大、更强的目标生长。从生长系统里我们也可以有另外一种领悟,其实它是人的某一些智慧的形成,某一些思想的明晰,某一些视野的开阔,它既是一种知识性的,又是一种生命性的存在。它可能要通过一个又一个阶段地走下去,才形成某一些理解力,或者某一些决断与智慧。就像孔夫子说的,在他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各个不同的年龄段里,他不断地获得了新的领悟,这些领悟不仅是他实践的结果,其实也有生命内在性的东西。生命某一些内在性的果实,或者生命内在性的终点,它需要在某个时间点上才会发生。我活到这个年龄,也会有一些特别的领悟。原来不能理解的,不是你知识不够,你见识不到位,而是生命本身所带来的自然而然地汇合的时间点还没到。等你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那种从容、豁达、放松等感觉,很自然就到来了。可能你原来很纠结的东西,现在就能非常从容看待了。因此人的整个面相就不一样,年轻人就应该长成那种年轻样,像我今天到了这个年龄,就应该长成今天的这个样子。网络上竟然有人喊我“张姥姥”、说我长得越来越像一个外婆了。外婆在这里不是指性别,而是指某种慈祥、善良,某种待人的真诚、热情,可能我真的有“姥姥”味了。第三,这种走向成熟的运转也是需要时间的67这实际上是生命内在的一种运转。从这个运转里,我们可以转出很多的理解:从校长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对待年轻老师也不要太着急,年轻老师有时候血气方刚,血气方刚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有时就是一种真实的生命状态,所以他有时候免不了犯错,免不了冲动,免不了急躁,免不了偶尔越过边界。有时候并不是学校的制度和文化就能使老师的行为举止恰到好处,是人需要走向成熟,而走向成熟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每个人的"钟点”都是不一样的(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面)。“钟点”不一样,会导致我们对很多事情、对人与人,包括对各种临场处置的智慧都不同,这是一个生长的系统。当然,关于这个生长的系统,还有一点很重要。一所学校或者一个人内心的不断完善、充实,都会帮我们形成内在的一条道路,形成自己的方向感,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就像孔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实每个人都在帮助自己去形成这种规矩、方向、逻辑和规则。这个努力本身就会形成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也可以说是一种格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同时也包含外在的推动和内在的自我的充实。怎样在生长系统的成长时空里形成一种大格局、大境界、是一种智慧,而这种大智慧,就决定着我们怎样去看待该拥有怎样的“尘埃中的教育学”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林清华):感谢陈小华老师的领读分享,从陈小华老师的个人简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她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爱孩子,帮助孩子快乐幸福成长的老师。从她的分享中我明白了,低到尘埃里的教育学才是真正的教育学,低到尘埃里的爱才是真爱。作为教师,对学生要有亲和力,要会倾听,要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尘埃里的教育学同样需要漫长时间的成长,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感悟,内心充盈会使相由心生走向成熟的运运转也是需要时间的。有怎样的大智慧决定着我们怎样去看待,我们该拥有怎样的尘埃中的教育学。再次感谢领读人陈小华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分享《尘埃中的教育学》,接下来,我们要请出今晚的第一位分享嘉宾是:夏莹老师!

主持人读:夏莹老师是一个最真实的教育人、公益人、阅读推广者。一个活得纯粹、通透而又本真鲜活的女子。愿生命在场、生命自觉、生命成长。(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夏莹老师)

(1)分享嘉宾(夏莹老师):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林清华):谢谢夏老师的精彩分享!从夏老师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知道,夏老师是一个最真实的教育人,喜欢做公益事业的人,他是一道光,在温暖着他人,引领着老师们成长,是一位一直在付出的人。

跟她在一起的人一定是幸福的。我有关注老师的视频分享,她是一位优雅美丽的女子。从老师的分享中知道,老师的课堂多了生命故事,为了所有青年老师的成长,他甘做人梯,愿做那道成就他人的光。坚定的信念使他豁达大度,他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他要让每一天都有意义。从张文质老师的书中。学会了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话,如何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参照物或者范本,去影响更多的人。他说,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找到一条走向,走回内心的路。而夏老师在共读里找,找回了自我。再次感谢夏莹老师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分享 《想播撒阳光给他人,先得自己有阳光》接下来,我们要请出今晚的第二位分享嘉宾:是杨林老师!


主持人:

杨林老师是芷江一中中学一级教师,十年站讲台,十年在图书室,再十年档案室,信念是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不会在光阴失去年华老时暮色穷途悔人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杨林老师)

分享嘉宾(杨林老师):亲爱的各位美人们,感谢,感谢大家给我一个分享我的故事的机会。我分享的题目是尘埃中的教育学  。  我看到“教育学“三个字就有点头大,在大学期间,我的“教育学”就学得不好,打开书本看到那枯燥的语言,条条框框的理论,我就头痛。这种感觉的后果就是教育学这门学科的考试只能免强极格。当我看到张文质老师的“尘埃中的教育学”时,感觉耳目一新。那亲切平和的语言就像是张老师坐在我的对面娓娓而谈,让我切实体会到了平凡中所隐藏的不平凡,细微中所隐藏的真知。    张文质老师说,很多老师包括他自己都活得很卑微,很底层,我也感觉的确如此。我更觉得农村教师和农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和农民更卑微,更底层。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改变了一段时期的教师工资发放方式,乡镇教师的工资不由县财政统一发放,而由教师所在地的乡镇发放。当时我在城郊的一个中学任教对于这种工资的发放方式没有太多深刻的感受。但我母亲是另一个县城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师,我母亲对我说的他们工资发放方式让我至今难忘。她说乡政府给 他们的工资不是钞票(那时都是签字发现金) ,而是发的欠发工资的白条。乡干部说现在没钱,财政有困难,等上面拔了款、收上了农业税再发给他们,请理解政府的难处。要实在等钱用可以自己拿着白条去与农民协商,农民拿着白条可以抵消他们相应的农业税。老师们一听,一下子就来了情绪,意见很大。而乡村干部却就此在大喇叭中不停的宣传、喊话,要求村民赶快交农业税,说是再不交税老师就没工资吃饭了。当时农业税是按人头分担的,又叫“人头税”。农民本身就对农业税不太满意,听了乡干部的话就更加引起了村民的反感,乡村里到处充斥着一片骂声。当然多数是骂老师的,说老师要的钱多,自己一年四季赚点血汗钱全被老师吃掉了。怨声四起,教师的名声、地位一下子就如夕阳西下,惨淡一片。甚至有个别教师到死的时候还有壹万多钱的白条没兑现,最后不了了之。我母亲说,拿着白条讨工资的这段阴暗时光,使她彻底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卑微和低下。那时,我弟弟也考上了师范学校(中专),就因这段灰暗的光阴而拒绝去读。他说谁愿意在完成了本职工作后,还要顶着骂声和鄙视的目光去讨要薪水,这毫无尊严和职业成就感。但我母亲这一代人都挺过来了,本着教师的职业精神,也从无懈怠。我母亲说:“工资是政府发的,出问题是政府的原因,你懈怠就是放弃孩子,对不住自己的良心。”这也是当时大部分教师不畏困难,艰难前行的原因。为了未来,不想放弃。     现在乡村教师的待遇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所面对学生的状况更为复杂。现在乡村里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里的老人对小孩有求必应,他们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放学后留下了一位比较懒散的学生,要他把当天该背诵的内容背完就放他回家。谁知半小时后,这个学生的奶奶竟然冲进学校,指着 老师的鼻子说:“还不放我家孙子回家,饿坏了,你负责?”也不等老师解释,气昂昂的领着她家孙子回家了。这位家长浑然不知老师也没吃饭,一直陪着她家小孩背书。面对此景,这位老师失落中透着几份无奈,心想我这到底是为了啥?明天会好吗?     明天会是否更好,是不确定的,是未知的,无法掌控的。做好每天当做的事情,活好眼前的每个刹那,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我女儿给我分享了B站(哔哩哔哩网站)上讲刑法的罗翔老师的视频,他所举的案例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把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讲得生动有趣,从而吸引了两千多万的粉丝,粉丝中也包括了许多非专业人士。罗翔老师说了两件影响他人生的事:一件是有一年暑假,他最好的朋友消失了,去问家人,一会儿说生病了,一会儿说打工去了,后来才知道是进监狱了,那时他朋友才十四岁多一点。原因是一群社会的混混去抢劫,让他朋友望风,他朋友去了,然后就被抓了,结果一生就此改变。这让罗翔老师第一次感觉到懂法有多重要,这是他学法的初始念头。第二件事是在2003年,当时他已经大学毕业,也有了律师证,有次在街上看见一位衣衫监褛的老婆问路都没人理,他就前上前询问。老婆婆从裤腰的内里掏出了一个小纸片,颤抖着双手递给了他,并说自己是从北京西站走过来的,要找法律援助中心。罗翔说他当时鼻子一酸,因为走到这里要花好几个小时。罗翔老师说:“那我打车送你吧”,老婆婆当时“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在车上因不想惹事、怕麻烦,什么话都没说。到了援助中心,老婆婆却对罗翔说:“真的很感谢你,你就不用陪着我上去了,别影响你的前途。”当时罗翔老师心生咯噔一下,羞愧自责涌上心头。他说你想什么事情需要老人千里迢迢赶着来首都申冤呢?他从这件事中意识到法律办的不仅是案子,还是别人的人生。真正的法律不仅是抽象的逻辑,还是每一个鲜活的故事。他因而执着于他的教学、他的法律讲堂,希望他的学生能成为法治的微光,从而汇聚成河。如他少年好友、无助的婆婆,还有更多的绝境之人就能看到希望。那我们的微光在哪呢?我认为就是我们自己,是坚守在教师岗位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微光去引领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观点,过上坚韧、正直、勇敢、有价值的人生。              梁实秋说:即使春天离冬天不远,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时间是紧迫的,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光,未来就可期,人生就有意义,我们需珍惜的是当下。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林清华):感谢杨老师,杨老师讲了两个事例来说,很多老师活的很卑微,很低沉,第一件事是母亲当老师的时候的工资是拿欠白条,拿工资是拿发工资的白条令。一件事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放学后留遗留下一位学生陪他被陪学生背书,背小孩的奶奶指责的是。还讲了罗祥老师分享的两个两件事嗯,告诉我们,我们的微观在哪呢?我认为就是我们自己是坚守在教师的岗位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微光去引领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观点,各上坚韧、正直、勇敢、有价值的人生啊,就如梁实秋说的:“即使春天离冬天不远,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时间是紧迫的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光,未来就可期人生就有意义,我们需珍惜的是当下!”这是杨老师的分享,谢谢杨老师的分享。下面我们要请出第三位分享嘉宾,毛杰莉老师。



主持人读:毛杰莉老师是山东省泰安泰山实验中学数学教师,首季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研修班学员,教育行走一起写吧第33号挑战者。热爱教育事业,愿意继续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做学生信服的老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毛杰莉老师)

分享嘉宾(毛杰莉老师):好的,感谢主持人林清华老师,也感谢领读人陈小华老师的一路的引领。嗯,今天晚上呢,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尘埃中的教育学,我反复看了张文质老师的这篇文章很多遍,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语句,就像我们的领读人,陈小华老师,以及前面两位分享的老师,夏莹老师,还有这个杨林老师,他们在分享中都提到了这些语句,其实当中的每一条都可以引发我们自己的思考。今晚呢,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书中教师的使命,这本书中第68页的一句:话: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更恰当的推动人的成长方式,去帮助人成全自我。——张文质看到文质老师的这句话,我就努力地去寻找自己在当老师的这些年中,有没有采取一些恰当的、能够推动学生成长的方式,去帮助学生成全自我。大概是前年,我参加了一次09级学生的聚会。席间,学生们每人都说一两句话,也算是喝酒行令的一种方式,有个男生的讲话让我很是意外。他说,“老师,您还记得开学第一天你让我们每个人都到讲台上去做自我介绍吗?您还记得当时我就是那个不敢上台,不敢当众讲话的孩子吗?”哦,我记得,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很耐心地去等,等待他勇敢地鼓足勇气,走上讲台。然后大家回馈给他热烈的掌声。“老师,谢谢您!从那以后,我开始敢于抬头面对老师和同学,我才知道勇敢一点才能突破自我!”这里学生提到的鼓励学生上台做自我介绍,其实是当初我非常无意识的一种做法,就是单纯想通过一种这样的方式去认识和了解学生,同时也选拔一些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来作为班干部的人选。后来我发现让孩子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都非常有益。比如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一部分同学的发言带动班里的集体正能量,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每次上台都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肯定,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认识到这个无意识的做法可以有那么多优点之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给学生们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走上讲台,锻炼自己。一、争做“小老师”我喜欢运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分组的时候就要注意学生学

习能力强弱的搭配。每一届学生我都喜欢给学生创造上台讲题、进行展示的机会。尤其是在讲几何证明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题目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进行推理证明,这时候就会引起学生们强烈的表现欲望,一个个争先恐后的举手想要上台进行讲解。学生们刚上台的时候,他的站姿、他的语音语调、他的板书,一定不会像一位成熟的老师一样那么规范,需要老师耐心的加以指点,台下的同学也会有样学样,慢慢地进步。这时候不用怕学生出错了,因为学生出错了,台下同学才会看得更仔细、听得更认真。站在学生的心理角度去看,他们是特别喜欢看“热闹”的,当同学在讲题的时候,他们会听得格外仔细,总想挑出一些“毛病”,以显示自己的能耐。通过这种方式,如果再加上一些小组评价的激励方式,课堂就会更生动有趣。当然这些“小老师”也不一定只是站上讲台才是小老师,在同学之间给学生讲题也会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当一个小组中,实力最弱的学生也能当“小老师”的时候,会是这个小组最高光的时刻,引来其它小组无数羡慕的眼光。其它小组也是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争取领先不落人后呀!二、班会“我主持”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应该要学着做一个“懒惰”的老师。学校每周一下午是固定的班会时间,班会要讲什么,学校倒是有统一的班会课资源。但是,学生们真正需要什么,有时候是他们自己最知道的。“下周的班会课,大家有什么好的创意吗?”我一般会提前1~2周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主动报名。学生们会特别上心,先去观察班里最近有哪些需要整改的地方,确定了主题就去网上搜集资源,还会精心制作PPT,然后自己来主持班会。比如有的小组发现最近班级卫生保持地不好,就主动召开了《班级是我家,环境维护靠大家》主题班会;有的同学觉得同学们看书少,就在黑板上抄上一首诗,讲诗人的故事,讲他个人对诗句的理解、听得台下同学目瞪口呆,“怎么他知道的那麽多?”这种现身说法的模式远比我们老师讲若干遍“大家要努力学习,要多看书丰富自己”更加有效。这个小组主持完了,我还会让台下的同学们去表达一下对他们的评价,同时作出一些补充。班会课从生活中来,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学生们需要的,想要表达的,才是真实的有教育意义的班会课。三、班级“我管理”因为班级中始终有这种允许学生发声,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的氛围,所以我所带的班级中的学生总是特别热爱班级,班级里出了问题总是有同学会第一时间来告诉我。以至于很多老师说:“哎呀,毛老师,你们班为什么总有人会告诉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呀!”这些来告诉我班里情况的孩子可不是我安插到班里的“眼线”哦!只不过是他们热爱班级,有了“班级是我家”的自我管理意识。为了提高孩子的的这种自我管理意识,我采取过很多措施,比如值日班长,比如班级日志,还有家校漂流本等很多种方式。但是,我发现,所有这些措施要想起到效果,最重要的还是老师对学生们的认可和信任。比如当班级收到罚单,相信大多数班主任都会非常生气,对犯错的学生大声呵斥一番。我就想孩子其实谁都不想给班级故意抹黑的吧,校卡忘戴了,怎么想办法让他每次来的时候都想着摸一摸别忘了;卫生没干完,就想办法下次早来或者加派人手;纪律不好,就想办法整顿纪律。“杀鸡儆猴”,有时候是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们作为老师也要知道,学生们其实是一个整体,你责罚、警告其中的一个,其他的同学其实也心惊胆战,心有戚戚焉。老师的包容和引导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有了把班级当成是“家”的归属感,他才愿意为这个“家”做出改变,做出自己的努力。另外我告诉大家一个小妙招,就是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学会示弱。我们平时都太要强了,很多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我们连生病,都要专挑节假日,在学生们面前,我们无所不能,无所不通,可是有些时候,要学会示弱。每一届初四,在这一年的一开始,我就会告诉学生们,“你们毛老师的脑子只能干一件事儿,初四的题目难了,我光做题都不一定能做好,你们如果再拿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来烦我,我就应付不过来了,让我们给自己的初中生活留下最美好记忆的一年!”这样说的效果总是会出奇的好,偶尔孩子们也会犯些错误,往往还没等我开口,他们就先说,老师你千万别生气,我们知道自己错了,这时候,本着脸说他们几句,而自己的心里却乐开了花,孩儿们懂事了。套用一句网络金句:在人生的长河里,没有谁会是你的摆渡人,能将你摆渡过岸的,只能是你自己。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其实是学生的“范本”,可能是对学生影响力最大的人。一位真正有智慧的老师总是站在学生身后来帮助他、支持他,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尽管老师知道该怎样处理,也要耐心等待,让孩子自己去领悟和发现,渡人自渡,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3、主持人(林清华):毛杰莉老师的分享很精彩,感谢毛老师的分享,感谢老师的小妙招。毛老师讲了三方面,一、争做小老师,二、班会我主持,三、班级我管理,阐述了张文质老师说的一句话: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更恰当的推动人的成长方式,去帮助人,成全自我,在人生的长河里,没有谁会是你的摆渡人。能将你摆渡过岸,只能是你自己。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范本,可能是对学生影响力最大的人。为了学生的快乐成长,毛老师甘为人梯,渡人自度,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再次感谢毛杰莉老师为我们分享的《渡人自渡,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最后,我们要请出今晚的点评嘉宾:吴孟霞老师。



主持人:吴孟霞老师是第六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学员,喜欢孩子、喜欢阅读,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读写人。

点评嘉宾(吴孟霞老师):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因为接了作为点评嘉宾的任务,所以就刚好在任务的驱动下,再读了一遍《尘埃中的教育学》章节。也正是因为需要参与所以,所以我也在听读中去学习了其他老师的智慧,用新的方式来读懂共读中的作者、读者及自己。在阅读、交流、思考中更多地照见自己。 一、听读    感谢我们的领读人陈晓华老师,虽然只是看过照片但是她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无论是哪张照片都辉映出了她的生命状态。眼中有光,嘴角浅笑,每次她都会用音乐与分享让我们走进她所看到的境界,蓬勃的生命力在洋溢。我们跟着陈老师一起在教育的现场见证到了一个孩子从特笑到普校的成长与融入,以及一个班级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而萌发出来的对于生命更多的尊重与看见。低到尘埃里去倾听、去看见,沉到班级里去帮助孩子有更好的生命体验,这样就在岁月里绽开一朵花,并将艳丽赠与人,余香留在灵魂与指尖。    第一位分享者夏莹老师,每一种生长都是内在的自我+外在的推动,而这些都需要在场的生命状态。把自己呈现在第一参与者的位置,多么好的状态,避免了观望的时间损耗,自然遗憾就会少,错过也会少。夏莹老师让我们看到了迈出步子,那我们就能够真的去行走在生命教育之路。看到夏莹老师的优雅得体、干净利落。刚好有时间看了夏莹老师分享的公众号,我觉得自己还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学生,我们更需要看见学生背后的一个个的家庭,并通过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建议去帮助到这些父母及家庭,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就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要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但是我们从学校及自我成长过程中更多地是学校教育领域的,拓宽自己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到更多的家庭与孩子。所以我立马翻出了《奶蜜盐》,共读完运动完就读写起来。能够讲好故事,把故事力发挥出来,那教育就有了生命力有了温度也能够给听的人现场感。夏莹老师做到了张文质老师所说的“如何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参照物或者范本,去影响更多的人?”期待自己能够继续在共读活动中,在读写中,在教师成长推动力的学习中,以精进的努力,去收获一份岁月给予的充容淡定而充满走近他人的力量。“天天作秀,就是优秀”,嗷嗷叫,让自己听到,让伯乐听到,让其他人也看到。我得一会儿把视频打卡给录了。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因为文质老师书的共读,我们成为了“我们”。    第二位分享嘉宾杨林老师,致敬杨老师妈妈那一辈的老师们,哪怕是生活保障都没有的前提下,都已经不放弃教育即希望。也正是有这些乡村教师的在尘埃中的坚守,才让教育能够陌上开花。在这样的背景下,杨老师还继续选择了老师,以及继续在思考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所遇到的新状况,坚守不易。这里分享一句话“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身处缝隙,不困于环境,继续去追寻光,光一定可以透进来。就像张文质老师在这一章中所提到的那样,也许是命运使然让我们走向了教师岗位或者更艰难的乡村教师岗位,但是她会领着我们往前走,不要停滞,相信自己能够形成自己的动力系统。每一天的是的当年我们学教育学的时候,还没有在教育的现场,所以不知道何为教育,更不懂教育学所讲的内容。这一开始就有了距离感让我们很难亲近,但是张文质老师所提到的教育学,他本土化、与我们的生命体验都同在场,那我们就去思考,我们教育中的问题,去寻求教育的方法,然后让低到尘埃里的我们能够在那些繁杂无法计量时间的工作之余还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还能够让自己发光。    第三位分享嘉宾毛杰莉老师,嗷嗷叫的千里马老师。我看到了关系是多么的重要。第三位分享嘉宾是毛杰莉老师,是一匹嗷嗷叫的千里马,杰莉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他在班主任工作中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几个小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关系是多么地重要呀!很可贵的是,这些方法我们拿来就能用。让我们很有画面的感,看到了学生在马老师的这种引领下,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自信与良好的生命状态。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成为就是更好的自我,更好地去推动自己成长。简简单单地让孩子上台去自我介绍,鼓励每一个孩子勇敢地站上去发声,看似简单的方法,但是确实是给了很多相对来一些内向型孩子一些平台和机会,而这些平台和机会,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难得。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有了推动力去表达的过程中,就无形中会推动他们自己去成长。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操作,看似很小的一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就是毛老师,她真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愿意在课堂上坚持去创设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去锻炼自己,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做,去表达,而不是永远成为一个倾听者,然后成为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无论是社会事件也好,还是我们的生活日常也好,有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好像都很多时候是在看,是在观望,而且也不习惯沉默,而不是让自己就是去走上讲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四人小组里面做小老师,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梯度下面去借助同伴理论互助,哪怕相对来说最需要关注的学生,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去进步,而且是所有老师和同学都能看到他们的进步,有同伴之间的模仿,更也有老师以老师的鼓励,也有同伴之间互相的这种推动力,那这个成长力就可以N次方。如果我们能够给那些相对来说实力较弱的学生以高光时刻,那我们就是会发光,而且会引着他们发光,这多美好的事。第二个“班会我主持”,我首先要致敬毛老师,因为其实很多班主任可能对班会忽略,或者很容易就安排别的内容,但是毛老师很重视班会,而且把班会的主角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高度去参与这个过程。这不仅靠智慧,也靠心中有学生。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是有去引领,有去全程关注,并在需要的时候去给予学生支持,这才是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班会,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参与而且受益。其三,看了“班级我管理”部分,我特别有感慨。因为特别是初中的孩子,如果是我们来管孩子的话,那我们真的是越管越管越杂,越管越累,越管越烦。而且学生也会烦我们,觉得所以的事情都是老师的要求。如果让学生自我来管理的话,让他们把班级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的话,而且带着问题解决意识的话,能够推动他们实现自我成长。特别让我想到习总书记提出来的,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责任担当者和优雅生活者。当学生跟我们他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不是去惩罚谁,而是说去解决问题,那我们就能培养出来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同时的话,同学之间的那种包容都在细节,比如带校卡那个细节,我们了解孩子,其实有时候真的是忘了,怎么办?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深入到生活细节,帮助孩子解决一个个小困扰的症结。学生有了这个主动性的话,我们的工作就非常好开展了。像我自己班的学生如果被扣分了的话,我一般跟他一起分析原因呀,然后如果他能够分析出来啊,而且能够想到办法打算怎么办,我也会和他一同思考分析提出建议,我就觉得这就可以了。我自己也是一个经常犯错,也爱丢三落四的人,所以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去改进。    致敬我们主持人林清华老师,也是拿过白条但是依旧坚守热爱,每一次的分享都积极参加,耀以光芒,在细节中用自己的影响力及生命化教育,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让每一份坚守都助力自己及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最蓬勃的生命力。          二、阅读    生命总免不了对意义的追寻,再读《尘埃中的教育学》,又一次思考:我想活成什么样子,我愿意活成什么样子,我更应该朝着哪一种样子、哪一种格局、哪一种境界去做些精进的努力?    因为第一次看到张文质老师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张爱玲这句话。

  我们投身到教育中,慢慢地看到了很多的孩子,看到了更多的我们自己,我们就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因为我们知道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他能去教教授知识。而我们在尘埃中那份坚持、热爱会成为我们特有的精神内核,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感受那份热爱、坚持。尽管我们低到尘埃里,但我们也可以跟学生同频共振,感受生命的悲喜日常,感受生活的悲欢离合再加持以理想、信念、乐观。那彼此心里面就是欢喜的,就能在尘埃中开出花来。在尘埃里也要跟学生一起绽放,绽放,即绽放出我们生命的那一缕清香,然后清风自来。在尘埃中保持好热爱,在热爱中成就彼此的精彩。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更恰当地推动人的成长方式,去帮助人成全自我。让自己更具有专业能力、更具有专业影响力、更具有专业感召力的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每个人都在帮助自己去形成这种规矩、方向、逻辑和规则。这个努力本身就会形成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也可以说是一种格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包含了外在的推动和内在的自我的充实。

主持人(林清华):

感谢吴老师的精彩点评,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里需要一道光。

我们三月教师的使命共读群就是那道光,引领着我们一直向前,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

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行,不断的提升自己。再次感谢领读人:陈小华老师,夏莹老师、杨林老师、毛杰莉老师,四位老师围绕同个主题展开精彩的分享。感谢吴孟霞老师的精彩点评,感谢群里的各位老师的陪伴,今晚我们的分享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3月《教师的使命》共读群第四次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