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A、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概念:一些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B、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从组成部分上看,计算机网络由硬件、软件、协议三大部分组成;
(2)从工作方式上看,计算机网络由边缘方式和核心部分组成;
(3)从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

C、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3)分布式处理
(4)提高可靠性
(5)负载均衡

D、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分布范围分类
1)广域网(WAN)
2)城域网(MAN)
3)局域网(LAN)
4)个人区域网(PAN)
(2)按传输技术分类
1)广播式网络:局域网、无线网、卫星通信网络;
2)点对点网络。
(3)按拓扑结构分类
1)总线形网络
2)星形网络
3)环形网络
4)网状形网络
(4)按使用者分类
1)公用网(Public Network)
2)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5)按交换技术分类
1)电路交换网络
2)报文交换网络/包交换网络:报文的大小不确定
3)分组交换网络:分组的大小确定
(6)按传输介质分类
1)有线网络
2)无线网络

E、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1)因特网的所有标准都以RFC(Request For Comment)的形式在因特网上发布。
(2)网络标准化的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

F、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带宽:最高数据率,单位b/s;
(2)时延:
1)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
2)传播时延:信道长度/信道传播速率;
3)处理时延;
4)排队时延;
5)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3)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4)往返时延(RTT):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到接收端确认数据的时延;
(5)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信道的数据量;
(6)速率: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
(7)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数据通过时间+无数据通过时间)。
PS、
(1)网络拓扑结构:由网络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的网络结构。
(2)高速链路提高的仅是数据发送速率而非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3)性能指标
1)与速度有关:速率、带宽、吞吐量
2)与时间有关: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延RTT
3)与利用率有关:信道利用率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A、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1)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2)
服务数据单元SDU:各层传送的数据;
协议控制信息PCI:各层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
协议数据单元PDU:各层传送的数据单位,SDU+PCI。
(3)
物理层PDU:比特;
链路层PDU:帧;
网络层PDU:分组/数据报;
传输层PDU:报文。
(4)n-SDU + n-PCI = n-PDU = (n-1)SDU
(5)中间层向下使用服务,向上提供服务。

B、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的概念

(1)协议
1)协议:规则的集合;
2)组成:语法、语义、同步;
3)功能:线路管理、差错控制、数据转换。
(2)接口
1)接口:相邻两层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2)SAP:Service Access Point 服务访问点,相邻两层的实体通过SAP交互,服务是通过SAP提供给上层使!用。
(3)服务
1)下层为上层提供功能调用;
2)服务原语:请求、指示、响应、证实;
3)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4)服务分类:
a、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b、可靠服务与不可靠服务;
c、有应答服务与无应答服务。

C、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C1、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端到端通信)(资源子网:数据处理等)
表示层(端到端通信)(资源子网:数据处理等)
会话层(端到端通信)(资源子网:数据处理等)
传输层(端到端通信)(承上启下)
网络层(点到点通信)(通信子网:数据传输)
数据链路层(点到点通信)(通信子网:数据传输)
物理层(点到点通信)(通信子网:数据传输)
[物链网输会示用/物联网淑惠试用]
(1)物理层
1)传输单位:比特
2)任务:定义接口特性、定义传输模式、定义传输速度、实现比特同步和比特编码。
3)功能:在物理媒体上为数据端设备透明地传输原始比特流。
4)标准:EIA-232C、EIA/TIARS-449、CCTT的X.21、Rj45、802.3。
(2)数据链路层
1)传输单位:帧
2)任务:将网络层传来的IP数据组装成帧。
3)功能: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访问控制、传输管理
4)协议:SDLC、HDLC、PPP、STP、帧中继。
(3)网络层/网际层/IP层
1)传输单位:数据报/分组
2)任务: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
3)功能:对分组进行路由选择、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网际互联。
4)协议:IP、IPX、ICMP、IGMP、ARP、RARP、OSPF。
(4)传输层
1)传输单位:报文段(TCP)、用户数据报(UDP)
2)任务: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通信。
3)功能:为端到端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复用分用、服务质量、数据传输管理。
4)协议:TCP、UDP。
(5)会话层
1)任务:管理主机间会话进程,建立、管理及终止进程间会话;实现数据同步。
(6)表示层
1)任务: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进行数据处理。
(7)应用层
1)功能: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环境的手段。
2)协议:FTP、SMTP、HTTP。
C2、TCP/IP模型
(1)TCP/IP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2)TCP/IP的层次结构及各层的主要协议。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1张图片

C3 TCP/IP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1)TCP/IP模型与OSI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2张图片

(2)网络的五层协议体系结构模型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3张图片

PS
(1)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是点到点(主机)的通信,传输层提供的是端到端(端口号、进程)的通信。
(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S
(1)
传输层–进程–传输层(及上层);
网络层–主机–网络层(及下层)。
(2)
路由器应用于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交换机、网桥应用于数据链路层;
集线器、中继器应用于物理层。
(3)
应用层提供的SAP是“用户界面”;
传输层提供的SAP是“端口号”;
网络层提供的SAP是“IP地址”;
数据链路层提供的SAP是“MAC地址”;
物理层提供的SAP是“网卡接口”。
(4)
同步:A…B,A发送一条数据B就接收一条数据;
异步:A. . .:B,A随机发送数据,B随机接收数据。

第二章 物理层

第一节 通信基础

A、基本概念

(1)数据、信号与码元
1)数据:传送信息的实体。
模拟数据:连续变化的数据;
数字数据:离散数值的数据。
2)信号:数据的电气或电磁表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存在形式。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离散数值的信号。
3)码元:固定时长的数字信号波形/数字通信中数字信号的计量单位。
(2)信源、信道与信宿
1)数据通信:数字计算机或其他数字终端之间的通信。
单工通信:单向通信,如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
半双工通信:分时双向通信,如对讲机通信;
全双工通信:同时双向通信,如手机通信。
2)信源:产生和发送数据的源头。
3)信宿:接收数据的终点。
4)信道:信号的传输媒介。
模拟信道、数字信道(按传输信号分类);
无线信道、有线信道(按传输介质分类)。
基带信号:信道上传输的数字信号;
宽带信号:信道上传输的模拟信号。
5)通信系统模型: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4张图片

(3)速率、波特与宽带
1)码元传输率/码元速率/波形速率/调制速率/符号速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码元个数,波特/Baud;
2)信息传输率/信息速率/比特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b/s。
[一个码元携带n比特的信息量,M波特率的码元传输速率所对应的信息传输速率为Mn比特/秒。]
3)带宽:最高速率,b/s;或信号频带宽度,Hz。

B、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定理

(1)奈奎斯特定理/奈氏准则:(Nice)
理想低通道下:极限码元传输率 = 2W(Baud);极限数据传输率 = 2Wlog2V(b/s)。
W:理想低通信道带宽,V:每个码元离散电平数目。
(2)香农定理:(香浓)
信道的极限数据传输率 = Wlog2(1+S/N)(b/s)。
W:信道带宽,S:信号功率,N:噪声功率,信噪比:10log10(S/N)dB。
[理想低通信道下选用奈氏准则;题目给出V和S/N时,分别算出奈氏和香农选最小。]

C、编码与调制

编码:把数据变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调制:把数据变为模拟信号的过程。
C1、数字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1)归零编码RZ:高1低0。
(2)非归零编码NRZ:不用归零。
(3)反向非归零编码NRZI:信号翻转为0,不变为1。(USB2.0通信的编码方式)
(4)曼彻斯特编码:一个码元分为两个等间隔,高低跳变为1,低高跳变为0。(以太网的编码方式)
(5)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上一码元后间隔与当前码元前间隔一致为1,不一致为0。(或不翻转为1,翻转为0)
(6)4B/5B编码:5位码表示4位数据,多出的16种组合作为控制码。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5张图片

C2、数字数据调制为模拟信号
调制:数字信号->模拟信号;
解调: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1)幅移键控(ASK):调幅;
(2)频移键控(FSK):调频;
(3)相移键控(PSK):调相;
(4)正交振幅调制(QAM):调幅+调相。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6张图片

C3、模拟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脉码调制(PCM):采样、量化、编码。
C4、模拟数据调制为模拟信号
频分复用。

D、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D1、电路交换
(1)两个结点之间建立专用的物理通信路径。经历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2)优点:通信时延小、适用范围广、有序传输、实时性强、没有冲突、控制简单。
(3)缺点:建立连接时间长、灵活性差、线路独占、难以规格化。
D2、报文交换
(1)以报文为单位进行数据交换,报文携有目标地址、源地址。
(2)优点:无须建立连接、提高线路利用率、动态分配线路、提供多目标服务、提高线路可靠性。
(3)缺点:存在转发时延、需要较大的缓存空间。
[报文交换主要使用在早期的电报通信网中,现在通常被先进的分组交换方式取代。]
D3、分组交换
(1)以分组为单位进行数据交换,解决了中大报文传输的问题。
(2)优点:无建立时延、加速传输、线路利用率高、减少了出错概率和重发数据量、简化了存储管理。
(3)缺点:存在传输时延,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

E、数据报与虚电路

分组交换包括数据报方式(无连接)、虚电路方式(面向连接)及其他方式。
E1、数据报
(1)高层协议先把报文拆成若干有序号的数据单元,并在网络层加上地址等待控制信息后形成数据报分组。
(2)特点:
1)发送分组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分组可能丢失;
3)分组中要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完整地址;
4)存储转发带来一定时延;
5)对故障的适应力强;
6)时延小,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
7)资源利用率较高。
E2、虚电路
(1)将数据报方式与电路交换方式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数据交换效果。包含虚电路建立,数据传输、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2)特点:
1)需要时间开销;
2)连接建立后,就确定了传输路径;
3)可靠的通信功能;
4)故障适应力弱;
5)开销小。
[传送数据量大,且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选择电路交换,其传输时延最小]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都是存储转发的交换方式]
[当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链路组成时,采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
[从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尤其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突发式的数据通信]

第二节 传输介质

A、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与无线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传输媒体: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物理通路,被认为网络的5层协议体系结构的第0层]
(1)双绞线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7张图片

1)绞合可以减少对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
2)绞线分为屏蔽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双绞线UTP;
3)价格便宜;
4)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都可以使用双绞线,通信距离为几千米到数十千米。
[模拟传输:放大器放大衰减的信号;数字传输:中继器将失真的信号整形]
(2)同轴电缆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8张图片

1)基带同轴电缆:传送基带数字信号;(基数)
2)宽带同轴电缆:传送宽带模拟信号;
3)良好的抗干扰性,用于传输较高速率的数据,传输距离远,价格更贵。
(3)光纤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9张图片

1)带宽范围极大;
2)多模光纤:只适合近距离传输;单模光纤:适合远距离传输,衰减少。
(4)无线传输介质
1)无线电波
a、向所有方向传播
b、无线手机通信、计算机网络中的无线局域网
2)微波、红外线和激光
a、沿直线传播
b、地面微波接力通信:频率较高、频段范围很宽;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10张图片

卫星通信:通信容量大、距离远、覆盖广,端到端传播时延长。
《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0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02章 物理层_第11张图片

c、红外线、激光:把要传输的信号分别转换为各自的信号格式,即红外光信号和激光信号,再在空间中传播。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是导向性传输介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激光是非导向性传播介质]

B、物理层接口的特性

(1)机械特性:接插装置;连接规格、引线数目、引脚数量、排列情况。
(2)电气特性:传输线路上电压、阻抗、速率、距离。
(3)功能特性:电平电压意义,信号线用途。
(4)规程特性:物理线路工作规程、时序关系。

C、物理层接口标准

EIARS-232-C、ADSL和SONET/SDH等。
[信号的发送速率就是信道的传输速率,信号的传播速率就是信号在信道上传播的速率]

第三节 物理层设备

A、中继器/转发器

(1)功能:将信号整形再生再转发出去。
(2)特点:
1)局域网环境下用来扩大网络规模最简单、最廉价的互联设备;
2)使用中继器连接几个网段仍然是一个局域网;
3)由于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因此它不能连接两个具有不同速率的局域网;
4)中继器两端的网络部分是网段,而不是子网;
5)中继器若出现故障,对相邻两个网段的工作都将产生影响。
(3)对比:
1)放大器放大的是模拟信号;将衰减的信号放大;
2)中继器放大的是数字信号;将衰减的信号整形再生;
3)中继器两端的网段一定要使用同一个协议。
B、集线器
(1)实质:
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也工作在物理层。
一个端口输入,将信号整形放大,转发到除它以外的所有端口。
是一个信号放大、转发的共享式设备。
(2)Hub主要使用双绞线组建共享网络,是从服务器连接到桌面的最经济方案。
(3)由Hub组成的网络是共享式网络,但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
(4)Hub只能在半双工的状态下工作。
(5)所有集线器的端口都属于同一个冲突域。
[中继器/集线器“5-4-3规则”:最多5个网段、4个中继器/集线器、3个主机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基础,网络,网络协议,tcp/ip,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