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最好的儿童节礼物-自我成长

很久没记录女儿成长的日常了,也不是因为忙碌,而是因为我的关注点开始不全在她身上,多了些自我的时间去思考“我”这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不得不说,这一两年我改变很多,从以前的焦躁到如今的闲慢,在慢慢远离群体的喧嚣后,内在世界开始进入一种静谧的状态。

很难评断这种改变是好还是坏,因为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

用外在世界的标准来看,每天围绕家庭这个中心点,配合孩子的节奏生活,的确失去了太多自我以及显性的收入,还有社会角色属性的消退。

但是从内在自我的探索来看,这个阶段好像又是必需的,当一切都慢下来,我自己似乎也退回到孩子的状态,开始以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我发现了很多之前被忽视的美好,也慢慢解开以前苦思不得求解的困惑。这个过程其实也很痛苦,因为被逼着去面对内心最真实的自己,不断地去追问自己的内心,最终会发现,一切的问题都会回到“我”自己。

你相信吗?最终能帮助我们走出困顿的竟然是孩子。以前,总仗着自己多吃的那几十年饭,多走的那些路,就想去教孩子,却发现其实是在给孩子的人生设限。孩子需要自己去体验,他一定需要有这样一个感悟过程,自己亲身感受,然后慢慢体悟。的确,他们经常会碰到失败,但是,这不正是他们成长期最要面对和学习的吗?

我们为什么面对不了孩子的失败和暂时表现的不如意,因为我们对自己没信心,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把孩子当成了我们的另一种形式上的作品,当然也就接受不了作品的不完美。

很多人都欣赏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但真正意义上领悟并做到的真的少之又少,包括我自己。我喜欢看一些个案型的育儿书,我发现本身找到自我,并且已经靠自己努力基本实现了自我的人,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是非常低的,就希望孩子可以像孩子一样长大。这种是大智慧的父母,他们的育儿理念不来自于育儿专家,而是来自自己人生历练后,一种本能反应。相反,类似我这种看过一些育儿书,研究过一些育儿理论,却总是徘徊在“知道做不到”的漩涡里,实则是没有回归到“我”这点。我自己的人生尚有遗憾,所以想把自己儿时以及人生的缺失在孩子身上补足,因此无形之中也就对孩子寄予了厚望。“我”不够强大,也就希望外在的环境是能够符合自己理想和期待的,也就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落,而孩子的外在表现也属于这样一个外部环境。

当我感受到这些后,开始回归自我的探索,首先面对的就是对于未知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这个时候,阅读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哲学的、历史的、、心理的、小说、散文、育儿书等,看的很多也很杂,但也慢慢开始明晰了方向。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女儿的最好的儿童节礼物-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