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叔美食系列-面面俱全.陆文夫《美食家》与苏式面

苏州之行,面是其中很重要的目标,我的面面俱全系列,是该轮到苏州了。

对于苏式面的印象其实从小学时候就有了,来自于陆文夫的《美食家》,通过无数遍的阅读和对文字在脑海中构建的想象,它帮我渡过了饥饿的八十年代。

在书里,苏州活生生就是个美食天堂,除了松鼠鳜鱼、雪花鸡球、蟹粉菜心这些名菜以外,最吸引我的,还有陆稿荐的酱肉,马咏斋的野味,五芳斋的五香小排骨,采芝斋的虾子鲞鱼,玄妙观的油氽臭豆腐干,还有某某老头家的糟鹅,当然还有朱鸿兴的头汤面。

书中落魄的主人公朱自治每天早起的动力,便是去朱鸿兴吃头汤面,按他的理论,“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像奥勃洛摩夫那样躺着不起床,必须擦黑起身,匆匆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吃的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

不仅如此,“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 。书中描写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吃法让人大开眼界。


图片发自App



那么朱自治吃头汤面的朱鸿兴到底在哪里呢?按照陆文夫先生的描述,至少在90年代,还应该在怡园的对面。但是我在查阅朱鸿兴的历史资料时发现,95年老店因市政改造,迁到了观前街上,因此,我就将目标锁定在了这家观前的旗舰店。我知道苏州还有很多老字号的面馆,但是朱鸿兴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用味道来替代的。


图片发自App


早上起来快速梳洗之后,打车来到位于玄妙观前的朱鸿兴,二层小楼,装修简约质朴。要了一个虾仁面,一个腰花面,单要了一份素浇。面很快上来,默认都是过桥,汤底清澈透亮,面掸成鲤鱼背形状,少许碧绿的葱花散落在洁白的细面和汤碗中。不急吃面,端起碗先喝口汤,汤头鲜美烫嘴,回味舒服。苏式面讲究汤水,因此每日吊汤都用鸡肉、猪肉、肉骨头、鳝骨做原料,加水煮透。相信老字号还是会坚持这份手艺和信念的。

面还是苏式典型的细面,便于吸收汤的鲜味,煮面的火候甚是关键,有经验的师傅都是会保留一点面的硬芯,仔细看,面是透明的,但中心隐隐有点白芯。第一口面下去,便是面的爽滑弹牙,还吸附了汤汁的味道。有的人认为苏式面是寡淡的,其实大错特错,煞费苦心吊出的汤头,在精心调配的面条的配合下,不动声色的将鲜美悄悄送入了味蕾,这是面的最高境界。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仅仅是汤和面,只能称之为阳春面,别忘了还有点睛之笔的浇头。一碟虾仁,指头大小的河虾仁,挂着薄薄的玻璃芡,挑上两粒,脆嫩鲜香,略带黄酒的熏香,再挑上一筷子面,带着汤汁呼噜一下吸入,那种快乐的层次又上层楼。再试试腰花面,处理的竟然也是恰到好处,不腥不骚,不老不嫩,入味均匀,看来今天师傅心情大好!


图片发自App


忽而吃面,进而嘬汤,拈食过桥,又或独品浇头,这样好的一碗面,从头吃到尾,不但乐趣无穷,姿势繁多,难得的是面始终是弹性十足,不烂不散,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恰似流水知音,惺惺相惜。此境界再上一层!

苏式面的浇头可谓是琳琅满目, 苏式面里常加的浇头有:焖肉、焖蹄、大排、肉丝、爆鱼、爆鳝、鳝糊、什锦、三鲜、猪肝、虾仁、虾腰、蟹粉、炒肉、炒素、肉丝、排骨、蹄髈、冻鸡、香菇……当然还有浇头中的高级货:秃黄油、三虾。

秃黄油,意思是光秃秃的只有蟹黄和蟹膏。大闸蟹大量上市的时候,将其煮熟后人工一点点拆出蟹黄、蟹膏和蟹肉,然后下荤油、姜末等炒制,一般的面馆里都不会有这类的浇头,因为实在太贵。就是有供应的面馆,也是有限量的。一碗面两百元上下是很普遍的。虽说是贵,但想想高级点的西餐馆里,一盘意面也要不相上下的价格,这碗秃黄油拌面,实在也是值了。


图片发自App


虽仅是点心而已,但苏式面同样遵循了江南菜式的不时不食的原则。取端午前后的带籽河虾,分别剥出为虾仁、虾籽、虾脑(虾头上的虾黄),然后再炒成一碟,作为苏式拌面的浇头拌到面中,在我看来,是比秃黄油和蟹粉更高级的吃法。


图片发自App


你说有多高的层次?这几乎已经是人类吃面的极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流大叔美食系列-面面俱全.陆文夫《美食家》与苏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