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不可不知的运营管理弊端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各大运动品牌都在着重推出休闲时尚类的衣物,而且女性服装偏多。这一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绝对是难以想象的。

当时,体育用品行业的诞生,只是为了帮助运动员在竞技场上赢得胜利。

在这场无形的变迁中,有无数企业因为反应迟钝被无情地甩在了身后,也有很多企业异军突起,在风口中斩获了未来的入场券。

那么,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存活,有的企业却消失于无形?那些失败的企业到底犯了什么错?职场中的我们能够吸取什么教训呢?

以往很多公司是这样运转的,当他们遇到问题后,会与调研机构合作,这些机构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列出一大堆数据、分析和建议。

这种线性的解决方式,看上去非常合理、逻辑清晰,但实际上问题很大。

那么到底错在哪儿呢?在《意会时刻:用人文科学解决棘手的商业难题》这本书中,作者克里斯琴·马兹比尔格和米凯尔·拉斯马森,就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克里斯琴和米凯尔都是ReD咨询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们俩均毕业于名校。其中克里斯琴曾经在伦敦大学攻读哲学与政治学,米凯尔本科就读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硕士就读于丹麦洛斯基尔德大学,专业是行政与经济学。

他们将传统的商业问题解决思路称之为默认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来自于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它是从过去归纳一个结论,然后用现在的数据带入这个结论,推理出未来的发展。

默认思维方式有很多好处,它能让我们缩减成本、提高生产力。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这种定量分析只能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事物,却不能掌握人类对产品的体验。


现代商业是从18世纪末开始发展的,当时的人们深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实证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只能通过科学知识来进行阐述,他们排斥感觉,他们相信有一套规律隐藏于人类社会背后。

实证主义哲学当然影响了商业文化。人们将商业看成是一件件买卖的总和,所以商业可以被不断细化,进而逐个进行改善,商业管理便成为了一种线性分析的行为。而人作为商业行为的执行者,则是理性地进行每一场交易。

现在商业管理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1856年出生,毕业于哈佛大学。

他在钢铁厂工作的过程中,将实证主义运用到了他的工作中,他试图找出可以被定量研究的数据模型,他的研究方式在我们现今看来有点可笑,他用秒表记录工人每一个动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他总结出一套管理经验,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例商业案例。

没过几年,哈佛商学院成立了,泰勒开始担任教授,将他的研究成果教授给学生。

泰勒的研究方式奠定了现代商业的管理原则:设定工作步骤,然后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完善。这种管理方式很有效,但金无足赤,世界上没有一个万能的钥匙。

这种思维逻辑会影响我们的商业判断,因为它产生了五种错误的假设:

假设一:人们对情况十分了解,并且足够理性;

全世界每年花在调研、了解客户上就高达上百亿美元,但是这些调研活动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真实体验,更谈不上现实的启发了。

人类其实是很少进行理性思考的。即便他们在购物前会进行深度的研究,但是等到真正做决定时,却会出现很大的偏离。超市里的货架就能给我们启示,那些摆在离手最近的位置往往卖得最好。更别说有很多人经常通过消费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虚度无聊的时间。

所有通过调研得来的数据当中包含有这种情况,这无疑会影响商业判断。

假设二:明天跟今天一样;

如今企业都变得越来越大,管理者为了方便,通常通过科学数据来进行推算。他们在商业领域,比如设计、营销、谈判等方面,都得出了重要的结论。

比如,2001年左右,阿特金斯减肥法被美国约1500万人使用,这种减肥法倡导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很多人认为这种方式会主导未来的饮食潮流,当时至少有数百家企业进入了这一领域,他们生产出了远超需求的食品数量,甚至还有一大堆适合普通民众的高蛋白食品。

但是到了2004年,《华盛顿邮报》报道说,阿特斯金减肥法已经被大多数人摒弃,仅过了一年,就没有人购买高蛋白食品了,生产这些食品的大多数企业以破产告终。

前面开头提到的运动品牌也是这个道理。

假设三:现有的行业逻辑理性、公正

很多企业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会对全球市场进行划分,比如我们最经常听到的亚太地区,这种划分看上去貌似合理,但实际上会造成很多的错误认知。

不管是中国、印度,还是澳大利亚、新加坡,这几个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是大不相同的,他们对产品的需求也大相径庭。而这样的划分方式会造成企业对市场的肤浅认识,这种认识会影响企业在这一地区所采取的商业策略,极易导致巨大损失出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企业默认的行业逻辑都基于他们的常识,而这些常识通常包含有很多偏见。

假设四:只有数字,才是可靠的

从人的心理活动上来说,人们总是会对数字产生特殊的敏感。现在企业的各大部门,比如财务部门、战略部门、研发部门、营销部门等,都是通过数据模型来设计未来的规划。但是由于这些数据是过去式,用它来推算未来,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你随便翻看一下企业的策划案,就会发现基本都是充满了很多的表格、计算公式等,其中的数据甚至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一切看上去显得逻辑严谨、公正合理,但是这座大厦的底部布满了漏洞,只要轻轻一碰,就会产生巨大的地震。

将企业的未来建立在这些虚无缥缈的数字基础上,实在是太不靠谱。

假设五:商业管理语言应当专业化

现在的商业语言越来越专业化,外行人根本听不懂。比如,把裁员说成是“组织结构规模优化”,把给员工发奖金说成是“给予员工物质性奖励”,把升职说成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说相声呢

这些语言习惯听上去感觉很高级,但是,这样的改变却是对日常生活的入侵。假以时日,你会职场、生活傻傻分不清。


在企业管理中,一般会遇到三种等级的问题:

第一种,问题清晰,解决方式已知。比如,如何减少运营成本。

第二种,问题基本可见,已有几种解决方案。比如,遇到跟以前一样的问题:销量下滑。

第三种,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比如为什么以前卖的好的产品,现在却突然卖不动了?

传统的商业问题解决思路只能处理前两种问题,但面对第三种问题,它往往就无可奈何。原因就是这种思维逻辑相信,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线性的分析得出结论,以及数据比人的感受更重要。

第三种问题往往属于文化变迁的问题,它隐藏在数据的背后,令人难以琢磨。那么面对这种问题,作者提出了什么解决思路呢?

职场中的我们绝对不能错过这本书!

《意会时刻》推荐给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中不可不知的运营管理弊端)